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1页 |
1 籽粒品质形成及品质指标 | 第14-17页 |
1.1 小麦品质指标 | 第14-15页 |
1.2 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形成过程 | 第15-16页 |
1.2.1 小麦氮代谢及蛋白质形成 | 第15-16页 |
1.2.2 小麦碳代谢及淀粉形成 | 第16页 |
1.3 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与品质的关系 | 第16-17页 |
2 增温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 第17-20页 |
2.1 增温对生长特性的影响 | 第17-18页 |
2.2 增温对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18页 |
2.3 增温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 第18-20页 |
2.3.1 增温对小麦籽粒淀粉的影响 | 第18-19页 |
2.3.2 增温对籽粒蛋白质的影响 | 第19页 |
2.3.3 增温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 | 第19-20页 |
3 氮肥基追比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 第20-21页 |
3.1 氮肥基追比对籽粒淀粉品质的影响 | 第20页 |
3.2 氮肥基追比对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 | 第20-21页 |
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31页 |
第二章 冬春季夜间增温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 第31-4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2-35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32-33页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3-34页 |
1.2.1 千粒重、淀粉、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测定 | 第33页 |
1.2.2 GMP含量测定 | 第33-34页 |
1.2.3 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含量测定 | 第34页 |
1.2.4 面筋含量、沉降值测定 | 第34页 |
1.2.5 糊化特性 | 第34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34-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1页 |
2.1 千粒重、淀粉和蛋白质含量 | 第35-36页 |
2.2 蛋白组分含量 | 第36-37页 |
2.3 直支链淀粉含量 | 第37-38页 |
2.4 GMP含量 | 第38页 |
2.5 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含量 | 第38-39页 |
2.6 面筋含量和沉降值 | 第39-40页 |
2.7 糊化特性 | 第40-41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第三章 冬春季夜间增温及氮肥后移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 第47-6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8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48页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8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61页 |
2.1 千粒重、淀粉和蛋白质含量 | 第48-50页 |
2.2 蛋白组分含量 | 第50-51页 |
2.3 直支链淀粉含量 | 第51-52页 |
2.4 GMP含量 | 第52页 |
2.5 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含量 | 第52-53页 |
2.6 面筋含量和沉降值 | 第53-54页 |
2.7 糊化特性 | 第54-55页 |
2.8 粒度分布 | 第55-61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第四章 冬春季夜间增温及氮肥后移对小麦强弱势粒品质的影响 | 第67-8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8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68页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68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6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8-75页 |
2.1 千粒重 | 第68-69页 |
2.2 淀粉、蛋白质含量及积累量 | 第69-71页 |
2.3 蛋白组分含量 | 第71-74页 |
2.4 淀粉组分含量 | 第74-75页 |
2.5 GMP含量 | 第75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第五章 冬春季夜间增温及氮肥后移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形成及氮代谢的影响 | 第81-9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2-84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82页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82-84页 |
1.2.1 籽粒灌浆动态测定 | 第82页 |
1.2.2 蛋白质及组分含量测定 | 第82页 |
1.2.3 GMP含量测定 | 第82-83页 |
1.2.4 NR、GS和GPT活性测定 | 第83页 |
1.2.5 植株氮含量、氮素积累、运转与分配 | 第83-84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8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4-94页 |
2.1 籽粒灌浆速率 | 第84-85页 |
2.2 蛋白质及组分含量 | 第85-87页 |
2.3 GMP含量 | 第87-88页 |
2.4 开花期旗叶叶面积、氮含量和比叶重 | 第88-89页 |
2.5 旗叶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 | 第89-91页 |
2.6 谷丙转氨酶(GPT)活性 | 第91-92页 |
2.7 花前、花后氮素积累与运转 | 第92-94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第99-109页 |
1 讨论 | 第99-102页 |
1.1 冬春季夜间增温及氮肥后移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 第99-101页 |
1.2 冬春季夜间增温及氮肥后移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形成和氮代谢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2 主要结论 | 第102-103页 |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03页 |
4 研究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