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1 稻米垩白的概述 | 第11-13页 |
1.1 垩白的分类及评价标准 | 第11-12页 |
1.2 垩白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1 营养品质 | 第12页 |
1.2.2 碾米品质 | 第12-13页 |
1.2.3 蒸煮食味品质 | 第13页 |
2 稻米垩白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 | 第13-18页 |
2.1 垩白形成的生化基础 | 第14-17页 |
2.1.1 淀粉 | 第14-15页 |
2.1.2 蛋白质 | 第15-17页 |
2.1.3 矿质元素 | 第17页 |
2.2 稻米垩白形成的生理机制 | 第17-18页 |
2.2.1 籽粒发育与垩白形成 | 第17-18页 |
2.2.2 碳氮代谢与垩白形成 | 第18页 |
3 环境与栽培因子对垩白的影响 | 第18-19页 |
3.1 高温 | 第18-19页 |
3.2 干早 | 第19页 |
3.3 氮肥 | 第19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5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7页 |
第二章 孕穗期模拟干旱对稻米垩白的影响 | 第27-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2.1 模拟干旱对稻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28-30页 |
2.2 模拟干旱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 第30-32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32-35页 |
3.1 讨论 | 第32页 |
3.2 结论 | 第32-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模拟干旱对水稻籽粒、叶片碳氮代谢的影响 | 第37-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38-39页 |
1.2.1 叶片叶绿素含量和Rubisco含量 | 第38页 |
1.2.2 蔗糖、可溶性糖和淀粉 | 第38页 |
1.2.3 蛋白质组分、氨基酸测定 | 第38-39页 |
1.3 统计分析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50页 |
2.1 顶三叶叶绿素含量 | 第39-40页 |
2.2 剑叶Rubisco酶含量 | 第40-41页 |
2.3 籽粒中淀粉、蔗糖、可溶性总糖含量 | 第41-42页 |
2.4 籽粒中蛋白质组分、氨基酸含量 | 第42-46页 |
2.5 籽粒中矿质元素含量 | 第46-50页 |
3 讨论 | 第50-51页 |
4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模拟干旱条件下籽粒垩白部位与透明部位形态差异 | 第55-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56页 |
1.2 测定方法 | 第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1页 |
2.1 腹白部位与透明部位的形态差异 | 第56-58页 |
2.2 模拟干旱影响籽粒中α-淀粉酶基因表达 | 第58-61页 |
3 讨论 | 第61页 |
4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全文讨论与总结 | 第65-71页 |
1 讨论 | 第65-67页 |
1.1 干旱胁迫与碳、氮代谢平衡 | 第65页 |
1.2 碳、氮代谢与垩白形成 | 第65-66页 |
1.3 淀粉水解与垩白形成 | 第66-67页 |
2 主要结论 | 第67页 |
3 本文创新点 | 第67页 |
4 不足之处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附录 | 第71-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