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3页 |
1 网室栽培技术 | 第13-15页 |
1.1 防虫网覆盖在设施农业上的应用 | 第13-14页 |
1.2 防虫网覆盖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 | 第14-15页 |
2 稻鸭共作模式 | 第15-19页 |
2.1 稻鸭共作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5-17页 |
2.2 稻鸭共作对稻田生态效应的影响 | 第17-19页 |
3 有机物料还田在生产上的应用 | 第19-23页 |
3.1 有机物料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0-21页 |
3.2 有机物料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21页 |
3.3 有机物料还田对稻田土壤特性的影响 | 第21-23页 |
4 本试验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页 |
4.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4.3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3页 |
第二章 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物质积累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 第33-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1.1 试验地点 | 第34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34-35页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5-36页 |
1.4 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51页 |
2.1 风速、CO_2浓度和光照强度 | 第37-38页 |
2.2 水稻产量 | 第38-40页 |
2.3 叶片光合特性 | 第40-44页 |
2.4 干物质积累和转运 | 第44-47页 |
2.5 氮素积累和转移 | 第47-50页 |
2.6 氮素的利用效率 | 第50-51页 |
3 讨论 | 第51-53页 |
3.1 水稻群体的物质积累及转运特性 | 第51-52页 |
3.2 水稻群体氮素积累、转移及氮素的利用效率 | 第52-53页 |
4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第三章 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茎秆抗倒性的影响 | 第57-7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1.1 试验地点 | 第58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58页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58-60页 |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71页 |
2.1 茎秆倒伏指数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 第60-61页 |
2.2 茎秆形态特性 | 第61-62页 |
2.3 茎秆第二节间的物理特性 | 第62-64页 |
2.4 茎秆生物力学特性 | 第64-65页 |
2.5 茎秆化学成分 | 第65-68页 |
2.6 茎秆横切面结构 | 第68-70页 |
2.7 水稻产量、倒伏指数与茎秆特性的相关性 | 第70-71页 |
3 讨论 | 第71-73页 |
3.1 水稻茎秆的形态特性及其与抗倒性的关系 | 第71-72页 |
3.2 水稻茎秆抗倒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 第72-73页 |
4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第四章 不同栽培模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77-9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8-80页 |
1.1 试验地点 | 第78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78页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78-79页 |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79-8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0-84页 |
2.1 气象条件 | 第80页 |
2.2 CH_4和N_2O排放通量 | 第80-82页 |
2.3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 第82-83页 |
2.4 CH_4、N_2O总排放量和全球增温潜势 | 第83-84页 |
3 讨论 | 第84-86页 |
3.1 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季节性变化 | 第84-85页 |
3.2 不同栽培模式对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 第85-86页 |
4 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第五章 不同栽培模式对稻米品质特性的影响 | 第91-11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2-94页 |
1.1 试验地点 | 第92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92页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92-93页 |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93-9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4-107页 |
2.1 稻米品质特性 | 第94-98页 |
2.2 稻米RVA糊化特性 | 第98-100页 |
2.3 稻米淀粉晶体结构 | 第100-102页 |
2.4 稻米籽粒矿质元素含量 | 第102-104页 |
2.5 稻米籽粒氨基酸含量 | 第104-107页 |
3 讨论 | 第107-110页 |
3.1 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特性 | 第107-108页 |
3.2 稻米淀粉特性 | 第108页 |
3.3 稻米矿质营养特性 | 第108-109页 |
3.4 稻米蛋白质特性 | 第109-110页 |
4 结论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第115-121页 |
1 讨论 | 第115-116页 |
1.1 水稻物质积累特性和氮素的吸收利用特性 | 第115页 |
1.2 水稻茎秆的抗倒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 第115-116页 |
1.3 不同栽培模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116页 |
1.4 不同栽培模式对稻米品质特性的影响 | 第116页 |
2 结论 | 第116-118页 |
3 创新点及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 第118-119页 |
3.1 创新点 | 第118页 |
3.2 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