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各种电影、电视:按内容分论文--美术片论文

谢赫“六法”视野下的影视动画创作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引言第14-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1.2.1 研究目的第15页
        1.2.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2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6-21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21-22页
    1.4 研究内容和论述框架第22-26页
        1.4.1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4.2 论述框架第23-25页
        1.4.3 研究方法第25-26页
    1.5 研究的重点与拟突破的难点第26-28页
第2章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所蕴含的六法美学内涵第28-54页
    2.1 谢赫“六法”历史渊源概略第28-30页
        2.1.1 六朝时期的文艺特征第28页
        2.1.2 涅槃佛性与“六法”之对应第28-29页
        2.1.3 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第29-30页
    2.2 谢赫“六法”蕴含的审美内涵第30-48页
        2.2.1 “气韵生动”蕴含的审美观第32-35页
        2.2.2 “骨法用笔”蕴含的审美观第35-38页
        2.2.3 “应物象形”蕴含的审美观第38-40页
        2.2.4 “随类赋彩”蕴含的审美观第40-43页
        2.2.5 “经营位置”蕴含的审美观第43-45页
        2.2.6 “传移模写”蕴含的审美观第45-48页
    2.3 谢赫“六法”的艺术纲领性意义和价值第48-50页
    2.4 本章小结第50-54页
第3章 “气韵生动”在影视动画创作中的移植与再现第54-87页
    3.1 从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到影视动画创作中的“气韵生动”第54-56页
        3.1.1 从“气韵生动”看中国画中的意境营造第54-55页
        3.1.2 从“气韵生动”看影视动画创作中的意境营造第55-56页
    3.2 诗情画意、动人心弦—动画创作中的意境营造第56-67页
        3.2.1 整体色调的意境营造第56-59页
        3.2.2 叙事方式的意境营造第59-62页
        3.2.3 音画关系的意境营造第62-67页
    3.3 灵动自然、生动传神—动画创作中的节奏烘托第67-73页
        3.3.1 镜头剪接的节奏烘托第67-69页
        3.3.2 镜头运动的节奏烘托第69-71页
        3.3.3 镜头景别变换的节奏烘托第71-73页
    3.4 异彩纷呈、意趣高雅—动画创作中的审美情趣第73-82页
        3.4.1 气韵生动、相生相合—动画主题思想呈现伦理道德第73-76页
        3.4.2 直抒胸臆、美轮美奂—动画主题题材决定画面风格第76-78页
        3.4.3 感悟生命、迁想妙得——动画艺术家的审美理想第78-82页
    3.5 百花齐放、气韵天成—现代影视动画创作中的“气韵生动”第82-86页
    3.6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4章 “骨法用笔”在影视动画创作中的移植与再现第87-120页
    4.1 从中国画中的“骨法用笔”到影视动画创作中的“骨法用笔”第88-90页
        4.1.1 从“骨法用笔”看中国画中的结构与表现技法第88-90页
        4.1.2 从“骨法用笔”看影视动画创作中的结构与表现技法第90页
    4.2 别具一格、引人入胜—影视动画创作中的“骨法”结构第90-95页
        4.2.1 动画叙事的“骨法”结构艺术第90-93页
        4.2.2 角色造型的“骨法”结构构成第93页
        4.2.3 场景造型的“骨法”结构塑造第93-95页
    4.3 灵动流逸、挥洒自如—影视动画创作中的“用笔”技法第95-118页
        4.3.1 线条的艺术美与水墨动画的意境美第95-107页
        4.3.2 二维动画的材质“用笔”技法第107-111页
        4.3.3 三维动画的材质“用笔”技术第111-115页
        4.3.4 定格动画的材料“用笔”处理第115-118页
    4.4 本章小结第118-120页
第5章 “应物象形”在影视动画创作中的移植与再现第120-143页
    5.1 从中国画中的“应物象形”到影视动画创作中的“应物象形”第120-122页
        5.1.1 从“应物象形”看中国画中的造型艺术第120-121页
        5.1.2 从“应物象形”看影视动画创作中的造型艺术第121-122页
    5.2 惟妙惟肖、不落窠臼—影视动画创作中不同风格的“应物象形”第122-132页
        5.2.1 写实风格第122-127页
        5.2.2 写意风格第127-129页
        5.2.3 漫画风格第129-130页
        5.2.4 装饰风格第130-131页
        5.2.5 抽象风格第131-132页
    5.3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动画角色造型中内在与外在的建构第132-140页
        5.3.2 动画角色造型对画面背景的建构第135-136页
        5.3.3 动画角色造型对角色性格的建构第136-139页
        5.3.4 动画角色造型对角色情感的建构第139-140页
    5.4 动画角色造型的转化与创新第140-142页
    5.5 本章小结第142-143页
第6章 “随类赋彩”在影视动画创作中的移植与再现第143-162页
    6.1 从中国画中的“随类赋彩”到影视动画创作中的“随类赋彩”第143-146页
        6.1.1 从“随类赋彩”看中国画中的色彩设定第143-145页
        6.1.2 从“随类赋彩”看影视动画创作中的色彩设定第145-146页
    6.2 平铺直序的“类”—影视动画色彩设定对主题和内容的生成第146-154页
        6.2.1 影视动画色彩对题材的呈现第147-148页
        6.2.2 影视动画色彩对故事背景的呈现第148-150页
        6.2.3 影视动画色彩对空间层次的呈现第150-154页
    6.3 传情达意的“类”—影视动画色彩设定对情感和情绪的达成第154-160页
        6.3.1 影视动画色彩设定对情绪的传达第155-157页
        6.3.2 影视动画色彩设定对情感的传达第157-160页
    6.4 本章小结第160-162页
第7章 “经营位置”在影视动画创作中的移植与再现第162-181页
    7.1 从中国画中的“经营位置”到影视动画创作中的“经营位置”第162-165页
        7.1.1 从“经营位置”看中国画中的构图经营第162-163页
        7.1.2 从“经营位置”看影视动画创作中的构图经营第163-165页
    7.2 计白当黑、疏可走马—角色场面调度第165-173页
        7.2.1 角色位置第165-166页
        7.2.2 角色运动第166-167页
        7.2.3 角色和角色关系第167-168页
        7.2.4 角色和场景关系第168-173页
    7.3 动静相宜、虚实相生—镜头场面调度第173-179页
        7.3.1 镜头景别的变换对叙事的影响第174-176页
        7.3.2 镜头的运动第176-178页
        7.3.3 跨越时空、意境融彻—镜头蒙太奇对情节的表现第178-179页
    7.4 本章小结第179-181页
第8章 “传移模写”在影视动画创作中的移植与再现第181-197页
    8.1 从中国画中的“传移模写”到影视动画创作中的“传移模写”第181-182页
        8.1.1 从“传移模写”看中国画中的创作感悟第181-182页
        8.1.2 从“传移模写”看影视动画创作中的创作感悟第182页
    8.2 动画造型设计中的“传移模写”第182-193页
        8.2.1 动画造型设计中对参照对象的“模写”第182-183页
        8.2.2 对“模写”对象的提炼与概括第183-186页
        8.2.3 对“模写”对象的风格化表现第186-193页
    8.3 动画角色表演中的“传移模写”第193-195页
        8.3.1 对真实动作的“模写”第193-194页
        8.3.2 基于运动规律的夸张与变形第194-195页
    8.4 本章小结第195-197页
第9章 结论第197-210页
    9.1 时代意义第199-201页
        9.1.1 契合时代的审美变迁第199-200页
        9.1.2 汇聚国际视野的融合第200-201页
    9.2 文化价值第201-207页
        9.2.1 传承创新、继往开来第201-202页
        9.2.2 挖掘内涵、精神整合第202-205页
        9.2.3 艺术家的参与第205-207页
    9.3 艺术价值第207-210页
参考文献第210-221页
致谢第221-222页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出版的专著等研究成果第222-223页
附录第223-231页

论文共2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媒介融合时代的中国动画受众心理转化研究
下一篇:邵氏电影:“文化中国”的想象与类型话语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