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1页 |
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2. 总体分析框架与研究结构 | 第15-16页 |
3. 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1-26页 |
1. 网络理论和模型 | 第21-24页 |
·理论与实证研究 | 第22-23页 |
·部门层面的网络模型 | 第23-24页 |
2. 以未定权益方法(CCA)测度宏观金融风险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数据分析 | 第26-33页 |
1. 宏观金融风险分析和金融资产负债表数据 | 第26-27页 |
2. 目前我国的数据状况 | 第27-28页 |
3. 存量数据的选取、处理、汇整与编制 | 第28-30页 |
4. 数据应用 | 第30-33页 |
·存量数据应用 | 第30页 |
·流量数据应用 | 第30-33页 |
第四章 中国宏观金融基本情况分析 | 第33-40页 |
1. 存量数据解析 | 第33-36页 |
·金融资产和负债组成结构 | 第33-35页 |
·金融资产净值 | 第35-36页 |
2. 流量数据解析 | 第36-39页 |
·资金运用和来源组成结构 | 第37-38页 |
·净金融投资 | 第38-39页 |
3. 宏观金融关联情况 | 第39-40页 |
第五章 以CCA方法测度中国宏观金融风险 | 第40-59页 |
1 理论、模型与运算方法 | 第40-43页 |
·CCA理论和模型 | 第40-43页 |
·迭代运算方法 | 第43页 |
2 参数取值 | 第43-51页 |
·指数和波动率 | 第44-47页 |
·低等/高等索取权价值的确定 | 第47-50页 |
·无风险利率 | 第50-51页 |
3 2000—2008年中国宏观金融风险的状况 | 第51-59页 |
·隐含资产波动率 | 第51-53页 |
·基于隐含资产市场价值的杠杆率 | 第53-54页 |
·机构部门层面的宏观金融风险指标 | 第54-58页 |
·综合性宏观金融风险指数 | 第58-59页 |
第六章 宏观金融风险演变的非线性机制 | 第59-74页 |
1. 杠杆率与风险指标 | 第60-62页 |
2. 波动率与风险指标 | 第62-65页 |
3. 隐含资产市场价值与风险指标 | 第65-68页 |
4. 风险指标在多个风险因子共同作用下的非线性演变 | 第68-74页 |
第七章 中国宏观金融风险联动的现实演变状况 | 第74-79页 |
1. 风险传染的现实表现 | 第74-75页 |
2. 度量国民经济机构部门间的风险传染 | 第75-77页 |
3. 风险联动机制概述 | 第77-79页 |
第八章 宏观金融网络模型与资产—负债表传染 | 第79-100页 |
1. 最大熵方法 | 第79-81页 |
·原理及应用 | 第79-80页 |
·有效性分析 | 第80-81页 |
2. 按照金融工具细分的部门—部门资产—负债表 | 第81-82页 |
3. 中国宏观金融网络模型 | 第82-85页 |
4. 部门间资产—负债表传染的轨迹识别与定量分析 | 第85-99页 |
5. CCA财务报表关联网络与基于会计数据的金融关联网络 | 第99-100页 |
第九章 风险联动综合传染机制 | 第100-113页 |
1. 资产—负债表传染与宏观金融风险 | 第100-104页 |
·资产—负债表传染影响宏观金融风险的机制分析 | 第100-101页 |
·资产—负债表传染影响宏观金融风险的速度 | 第101-104页 |
2. 波动率攀升与宏观金融风险 | 第104-107页 |
3. 机构部门风险调整后金融资产价值的变化 | 第107-109页 |
4. 国民经济机构部门间的风险传染 | 第109-110页 |
5. 宏观金融风险传染的非线性机制 | 第110-113页 |
第十章 结语与政策探讨 | 第113-121页 |
1. 研究结论 | 第113-115页 |
2. 研究前景展望 | 第115页 |
3. 政策探讨 | 第115-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9页 |
附图表 | 第129-158页 |
致谢 | 第158-159页 |
已发表/待录用论文目录 | 第159-16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