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商品流通论文--电子贸易、网上贸易论文

信息通讯技术对金融普惠的影响研究--基于家庭金融服务获得的视角

摘要第10-15页
ABSTRACT第15-20页
第1章 导论第21-43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21-25页
    1.2 基本概念界定第25-33页
        1.2.1 普惠金融体系与金融普惠第25-28页
        1.2.2 信息通讯技术与金融信息化第28-30页
        1.2.3 金融需求的层次与基础性金融服务第30-31页
        1.2.4 无网点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第31-33页
    1.3 研究目标、假说与内容第33-37页
        1.3.1 研究目标第33-34页
        1.3.2 研究假说第34-35页
        1.3.3 研究内容第35-37页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第37-39页
        1.4.1 研究方法第37-38页
        1.4.2 数据来源第38-39页
    1.5 技术路线第39-40页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40-43页
        1.6.1 可能的创新第40页
        1.6.2 存在的不足第40-43页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现状第43-69页
    2.1 金融中介发展理论第43-48页
        2.1.1 金融中介的概念及功能第43-46页
        2.1.2 金融中介的变化趋势:“中介化”与“去中介化”第46-48页
    2.2 金融发展、技术进步的相关理论第48-54页
        2.2.1 金融发展中的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与金融约束第48-49页
        2.2.2 信息通讯技术进步与金融发展第49-51页
        2.2.3 信息化趋势下的金融普惠及其功能定位第51-54页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54-66页
        2.3.1 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相关研究第54-59页
        2.3.2 金融普惠的相关研究第59-63页
        2.3.3 信息通讯技术对金融普惠影响的相关研究第63-66页
    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第66-69页
第3章 研究思路与全文分析框架第69-83页
    3.1 逻辑起点:金融“不普惠”的特征分析第69-72页
    3.2 信息通讯技术对金融服务受益面的影响机制第72-76页
        3.2.1 向农村家庭、城镇低收入家庭提供金融服务的制约因素分析第72-74页
        3.2.2 信息通讯技术与金融服务受益面:基于供给层面的理论解释第74-76页
    3.3 信息通讯技术对弱势群体获得金融服务的影响机制第76-80页
        3.3.1 农村家庭、城镇低收入家庭金融需求的特征分析第77-78页
        3.3.2 信息通讯技术与家庭金融服务获得的种类与层次第78-80页
    3.4 分析框架图第80-83页
第4章 信息通讯技术对金融服务受益面的影响第83-99页
    4.1 引言第83-84页
    4.2 理论分析第84-86页
    4.3 信息通讯技术对金融服务受益面影响的实证检验第86-98页
        4.3.1 信息通讯技术对金融机构交易成本的影响第86-90页
        4.3.2 数据来源第90-91页
        4.3.3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第91-93页
        4.3.4 实证结果与讨论第93-97页
        4.3.5 稳健性检验第97-98页
    4.4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5章 信息通讯技术对弱势群体获得金融服务种类和层次的影响第99-119页
    5.1 引言第99-101页
    5.2 理论分析第101-104页
    5.3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第104-105页
    5.4 信息通讯技术影响家庭获得金融服务种类的实证分析第105-114页
        5.4.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第105-107页
        5.4.2 匹配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第107-109页
        5.4.3 结果与讨论第109-114页
    5.5 信息通讯技术影响家庭获得金融服务层次的实证分析第114-117页
        5.5.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第115-116页
        5.5.2 实证结果与稳健性检验第116-117页
    5.6 本章小结第117-119页
第6章 信息通讯技术促进金融普惠的案例分析:无网点银行第119-135页
    6.1 引言第119-121页
    6.2 无网点银行实践的国外经验借鉴第121-126页
        6.2.1 移动运营商主导的无网点银行:菲律宾、肯尼亚与乌干达第121-123页
        6.2.2 金融机构主导的无网点银行:巴西第123页
        6.2.3 比较分析与评价第123-126页
    6.3 无网点银行实践的国内经验比较第126-131页
        6.3.1 金融综合服务站模式:基于GC县的调查第127-128页
        6.3.2 “转账电话业务”金融服务点模式:基于DH县的调查第128-130页
        6.3.3 比较分析与评价第130-131页
    6.4 无网点银行的接受意愿分析:基于SH县的调查第131-132页
    6.5 本章小结第132-135页
第7章 全文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35-141页
    7.1 全文结论第135-138页
        7.1.1 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扩大金融服务受益面是金融普惠的重要路径和现实选择第135-136页
        7.1.2 信息通讯技术影响不同群体金融普惠的边际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第136-137页
        7.1.3 农村地区在利用信息通讯技术促进金融普惠时仍有赖于实体网点,实践中存在局限性第137-138页
    7.2 政策建议第138-140页
        7.2.1 消除“数字鸿沟”,充分发挥信息通讯技术对金融普惠的积极作用第138-139页
        7.2.2 鼓励信息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升级弱势群体获得的金融服务第139页
        7.2.3 因地制宜创新金融普惠的实践模式,适应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特征第139-140页
    7.3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第140-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1页
江苏省无网点银行(金融服务站)调研问卷第151-153页
致谢第153-15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信贷观框架下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时变效应研究
下一篇: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基于产量和生产成本角度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