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食品召回制度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引言 | 第10-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方法、创新点、文章结构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1.3.3 本文结构 | 第14-15页 |
2 食品召回制度概述 | 第15-22页 |
2.1 食品召回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 第15-17页 |
2.1.1 食品召回制度的概念 | 第15-16页 |
2.1.2 食品召回制度的特征 | 第16-17页 |
2.2 食品召回制度的类型 | 第17-18页 |
2.2.1 主动召回 | 第17页 |
2.2.2 被动召回 | 第17-18页 |
2.3 食品召回制度与相似制度的区别 | 第18-20页 |
2.3.1 与产品责任制度的区别 | 第18-19页 |
2.3.2 与产品退货制度的比较 | 第19-20页 |
2.4 食品召回制度存在的意义 | 第20-22页 |
2.4.1 有利于最大程度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第20页 |
2.4.2 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 第20-21页 |
2.4.3 有利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 第21-22页 |
3 我国食品召回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2-29页 |
3.1 我国食品召回制度的立法概况 | 第22-23页 |
3.1.1 食品召回的国家立法 | 第22页 |
3.1.2 食品召回的地方立法 | 第22-23页 |
3.2 我国食品召回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3-29页 |
3.2.1 食品安全标准不科学 | 第23-24页 |
3.2.2 食品召回的主体不全面 | 第24-25页 |
3.2.3 食品召回的程序不完备 | 第25-27页 |
3.2.4 食品召回的法律责任不严厉 | 第27页 |
3.2.5 食品召回的配套机制缺乏 | 第27-29页 |
4 域外食品召回制度的介绍与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34页 |
4.1 域外食品召回制度的介绍 | 第29-31页 |
4.1.1 美国食品召回制度介绍 | 第29-30页 |
4.1.2 欧盟食品召回制度介绍 | 第30页 |
4.1.3 澳大利亚食品召回制度介绍 | 第30-31页 |
4.2 域外食品召回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1-34页 |
4.2.1 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完善 | 第31-32页 |
4.2.2 单一部门管理的监管模式 | 第32页 |
4.2.3 完备的食品召回配套措施 | 第32-34页 |
5 完善我国食品召回制度的建议 | 第34-43页 |
5.1 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 | 第34-35页 |
5.1.1 制定权归于同一主体 | 第34页 |
5.1.2 进一步科学化 | 第34页 |
5.1.3 与国际标准接轨 | 第34-35页 |
5.2 增加食品召回的主体 | 第35-36页 |
5.3 规范食品召回的程序 | 第36-38页 |
5.3.1 增加危害调查评估的专业性 | 第36页 |
5.3.2 明确提交企业报告的时间 | 第36-37页 |
5.3.3 根据召回级别进行处理 | 第37-38页 |
5.3.4 加强召回后处理的监管 | 第38页 |
5.4 完善食品召回的法律责任 | 第38-40页 |
5.4.1 提高惩罚性赔偿的数额 | 第38-39页 |
5.4.2 加大行政处罚力度 | 第39-40页 |
5.5 配套机制的建设 | 第40-43页 |
5.5.1 建立完备的食品追溯制度 | 第40-41页 |
5.5.2 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机制 | 第41页 |
5.5.3 建立食品召回的责任保险制度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