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隐性知识共享中的问题与对策--基于A大学的个案研究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16-21页 |
(三)综述 | 第21-22页 |
四、研究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24-26页 |
(一)知识 | 第24-25页 |
(二)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 第25页 |
(三)隐性知识的特点 | 第25页 |
(四)应用型创新人才 | 第25-26页 |
二、相关的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一)知识管理 | 第26-27页 |
(二)学习型组织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大学生隐性知识共享现状 | 第29-39页 |
一、问卷设计 | 第29-30页 |
二、A大学调查对象情况概述 | 第30-31页 |
三、隐性知识本体特性情况概述 | 第31页 |
四、共享主体情况概述 | 第31-34页 |
五、共享受体情况概述 | 第34-35页 |
六、共享行为情况概述 | 第35-37页 |
七、共享环境情况概述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大学生隐性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9-46页 |
一、隐性知识本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9-40页 |
(一)大学生对隐性知识关注不够 | 第39页 |
(二)隐性知识固有特性难以理解表达 | 第39-40页 |
二、知识共享主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0-41页 |
(一)知识共享主体对自身隐性知识缺乏信心 | 第40-41页 |
(二)知识共享主体自身隐性知识的自利垄断心理 | 第41页 |
三、知识共享受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1-43页 |
(一)知识共享行为少及共享方式单一 | 第41-42页 |
(二)知识共享受体理解吸收能力有限 | 第42-43页 |
四、共享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3-46页 |
(一)人际关系不融洽影响知识共享 | 第43页 |
(二)组织内共享活动少影响知识共享 | 第43-44页 |
(三)信任度低影响知识共享 | 第44页 |
(四)金字塔层级结构影响知识共享 | 第44-46页 |
第五章 促进大学生隐性知识共享的对策 | 第46-53页 |
一、个体层面—培养大学生知识共享能力 | 第46-47页 |
(一)提升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 第46页 |
(二)提高大学生思考与自我反思能力 | 第46-47页 |
二、组织层面—优化隐性知识共享的管理机构和思想 | 第47-48页 |
(一)建立扁平化的知识共享组织结构 | 第47页 |
(二)倡导以人为本的共享管理观念 | 第47-48页 |
三、技术层面—构建隐性知识共享平台 | 第48-49页 |
(一)合理高效利用网络工具 | 第48-49页 |
(二)建立知识库 | 第49页 |
四、文化层面—营造互相信任、和谐共享的文化氛围 | 第49-51页 |
(一)提升大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信任度 | 第49-50页 |
(二)建立大学生彼此之间紧密和谐良好的关系 | 第50页 |
(三)营造合作开放的知识共享氛围 | 第50-51页 |
五、机制层面—选择合理而有效的激励机制 | 第51-53页 |
(一)设置相应的奖励项目 | 第51页 |
(二)提倡精神思想激励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附表B 大学生隐性知识共享调查问卷 | 第60-62页 |
附表C 大学生隐性知识共享访谈提纲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