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江坝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模式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2.1 国内外经营模式 | 第12-14页 |
2.1.1 国外经营模式 | 第12-13页 |
2.1.2 国内经营模式 | 第13-14页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4-15页 |
2.2.1 高速公路服务区界定 | 第14页 |
2.2.2 交通聚点理论 | 第14-15页 |
2.3 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模式概述 | 第15-17页 |
2.3.1 经营模式内涵 | 第15页 |
2.3.2 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模式 | 第15-17页 |
3. 潞江坝服务区规划建设内容 | 第17-36页 |
3.1 建设发展环境 | 第17-21页 |
3.1.1 服务区政策环境 | 第17-18页 |
3.1.2 服务区行业环境 | 第18-19页 |
3.1.3 服务区经济环境 | 第19-20页 |
3.1.4 服务区管理环境 | 第20-21页 |
3.2 服务区建设内容 | 第21-26页 |
3.2.1 交通组织 | 第21-22页 |
3.2.2 景观建设 | 第22-23页 |
3.2.3 建筑设计 | 第23页 |
3.2.4 组织架构 | 第23-26页 |
3.3 多元经营业务 | 第26-31页 |
3.3.1 餐饮经营 | 第26-27页 |
3.3.2 超市经营 | 第27页 |
3.3.3 汽修经营 | 第27-30页 |
3.3.4 其他经营 | 第30-31页 |
3.4 经营收益测算 | 第31-36页 |
3.4.1 测算体系 | 第31-33页 |
3.4.2 收益测算 | 第33-36页 |
4. 潞江坝“服务区+旅游”模式创新 | 第36-51页 |
4.1 服务区定位:公路服务区提升为公路休闲区 | 第36-37页 |
4.2 服务区功能:交通停靠扩展为交通观光体验 | 第37-45页 |
4.2.1 公路服务区 | 第37-41页 |
4.2.2 云南公路馆旅游区 | 第41-45页 |
4.3 服务区影响:服务交通演变为文化窗口 | 第45-46页 |
4.3.1 交通服务区 | 第45-46页 |
4.3.2 云南文化窗口 | 第46页 |
4.4 服务区体制:国有一统演化为混合经营 | 第46-49页 |
4.4.1 政府角色定位 | 第47-48页 |
4.4.2 公司角色分析 | 第48-49页 |
4.5 服务区不足:选址不精、服务单薄、体验不深 | 第49-51页 |
4.5.1 潞江坝服务区选址不精 | 第49页 |
4.5.2 潞江坝服务区服务单薄 | 第49-50页 |
4.5.3 潞江坝服务区体验不深 | 第50-51页 |
5. 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开发启示 | 第51-55页 |
5.1 模式启示 | 第51-53页 |
5.1.1 环境、资源因素优势 | 第51页 |
5.1.2 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 | 第51-52页 |
5.1.3 跨业合作和混合经营 | 第52页 |
5.1.4 做好“服务区+旅游”的总体规划 | 第52-53页 |
5.2 发展前景 | 第53-55页 |
5.2.1 交通运输人性化发展需求 | 第53页 |
5.2.2 自驾车旅游需求日益增长 | 第53-54页 |
5.2.3 公路运输功能延伸的要求 | 第54页 |
5.2.4 交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趋势 | 第54页 |
5.2.5 服务区管理体制的再创新和灵活经营 | 第54-55页 |
6. 结语 | 第55-5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5-5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