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论文的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1.1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3-16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16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川藏线缝合带的地貌特征 | 第17-36页 |
2.1 青藏高原东南缘概况 | 第18-21页 |
2.1.1 青藏高原地形地貌特征 | 第18-19页 |
2.1.2 青藏高原东南缘缝合带的形成 | 第19-21页 |
2.2 三江地区(金沙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河谷地貌特征 | 第21-30页 |
2.2.1 三江河谷地貌特征 | 第21-25页 |
2.2.2 控制三江河谷地貌的主要断裂 | 第25-30页 |
2.3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形地貌特征 | 第30-34页 |
2.3.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0-31页 |
2.3.2 雅鲁藏布江河谷地貌特征 | 第31-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基于中小地震能量密集值的构造带内动力活动性 | 第36-47页 |
3.1 川藏线缝合带的地震活动特征 | 第36-39页 |
3.1.1 数据来源 | 第37-38页 |
3.1.2 数据分析 | 第38-39页 |
3.1.3 地震震中分布特征分析 | 第39页 |
3.2 中小地震能量密集值原理 | 第39-42页 |
3.2.1 空间地震能量分布 | 第39-40页 |
3.2.2 地震能量密集值计算方法 | 第40-42页 |
3.3 川藏交通廊道地震能量密集值分布图 | 第42-45页 |
3.4 基于地震能量密集值的构造带内动力活动性评估 | 第45-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川藏线缝合带地质特征 | 第47-69页 |
4.1 蛇绿岩 | 第47-50页 |
4.1.1 蛇绿岩的组成 | 第48页 |
4.1.2 蛇绿岩的分类 | 第48-50页 |
4.2 金沙江缝合带地质特征 | 第50-55页 |
4.2.1 金沙江缝合带地层 | 第51页 |
4.2.2 金沙江缝合带蛇绿岩 | 第51-55页 |
4.3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地质特征 | 第55-62页 |
4.3.1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地层 | 第58-59页 |
4.3.2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蛇绿岩 | 第59-62页 |
4.4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质特征 | 第62-67页 |
4.4.1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层特征 | 第63-65页 |
4.4.2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蛇绿岩 | 第65-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5章 蛇绿岩岩石基本物理及工程力学性质 | 第69-88页 |
5.1 样本岩石采样 | 第69-73页 |
5.1.1 现场采样区域地质背景 | 第69-70页 |
5.1.2 采样地区断层性质及剖面 | 第70-71页 |
5.1.3 岩样岩性分组 | 第71-72页 |
5.1.4 岩石的基本组成和地质分类 | 第72-73页 |
5.2 岩块的基本物理力学试验 | 第73-79页 |
5.2.1 岩样的块体密度试验 | 第73-76页 |
5.2.2 岩样的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 第76-79页 |
5.3 岩样的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分析 | 第79-86页 |
5.3.1 岩石按单轴抗压强度岩性类别分类 | 第79-80页 |
5.3.2 岩样的单轴受压破坏类型 | 第80-83页 |
5.3.3 岩样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的变形特征 | 第83-8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结论 | 第88-89页 |
展望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