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高校治理现代化研究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导论 | 第12-22页 |
一、研究源起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20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0页 |
六、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20-22页 |
第一章 当前我国高校的发展状况及其功能 | 第22-29页 |
一、我国高校发展概况 | 第22-24页 |
(一)高等院校数量 | 第22页 |
(二)在校学生规模 | 第22页 |
(三)毕业学生占比 | 第22-23页 |
(四)各类人才培养 | 第23页 |
(五)科技成果创新 | 第23-24页 |
二、我国高校发展的特点 | 第24-26页 |
(一)发展扩张迅速 | 第24页 |
(二)布局趋向合理 | 第24-25页 |
(三)紧扣社会需求 | 第25页 |
(四)注重国际接轨 | 第25-26页 |
三、我国高校的基本功能 | 第26-29页 |
(一)立德树人 | 第26-27页 |
(二)科学研究 | 第27页 |
(三)社会服务 | 第27-28页 |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我国高校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29-42页 |
一、高校的治理结构不完善 | 第29-31页 |
(一)治理主体单一 | 第29-30页 |
(二)政府越位缺位 | 第30页 |
(三)自治能力偏弱 | 第30页 |
(四)社会参与不够 | 第30-31页 |
二、高校的治理方法不理想 | 第31-33页 |
(一)人治现象依然存在 | 第31页 |
(二)行政化管理盛行 | 第31-32页 |
(三)管理过程乱象四起 | 第32页 |
(四)规章制度不健全 | 第32-33页 |
三、“清水衙门水不清” | 第33-36页 |
(一)高校贪腐现象触目惊心 | 第33-34页 |
(二)高校贪腐案多发的领域 | 第34-35页 |
(三)高校腐败灾难性的后果 | 第35-36页 |
四、“象牙塔”里风不正 | 第36-38页 |
(一)大学官场化 | 第36页 |
(二)作风形式化 | 第36-37页 |
(三)折腾频繁化 | 第37页 |
(四)机构膨胀化 | 第37-38页 |
五、“学术殿堂不神圣” | 第38-42页 |
(一)资源垄断、拉帮结派 | 第38-39页 |
(二)学术异化、论文买卖 | 第39-40页 |
(三)弄虚作假、价值迷失 | 第40-42页 |
第三章 高校的治理主体和治理目标 | 第42-51页 |
一、构建高校多元治理主体 | 第42-45页 |
(一)校党委领导的实施 | 第42-43页 |
(二)校长负责制的落实 | 第43页 |
(三)教师的组织化参与 | 第43-44页 |
(四)学生扮演的角色 | 第44页 |
(五)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 | 第44-45页 |
二、政府合理定位是大学善治的关键 | 第45-48页 |
(一)制定规划 | 第45-46页 |
(二)重在服务 | 第46页 |
(三)逐步放权 | 第46-47页 |
(四)加强监督 | 第47-48页 |
三、明确现代高校治理的目标 | 第48-51页 |
(一)依法办学 | 第48页 |
(二)自主管理 | 第48-49页 |
(三)民主监督 | 第49页 |
(四)社会参与 | 第49-51页 |
第四章 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 第51-65页 |
一、创新高校的治理方法 | 第51-56页 |
(一)坚持依法治校 | 第51页 |
(二)完善大学制度 | 第51-54页 |
(三)落实办学自主权 | 第54-55页 |
(四)重视大数据治理 | 第55-56页 |
二、推动高校“去行政化”改革 | 第56-57页 |
(一)精减高校的管理机构 | 第56页 |
(二)取消管理机构的行政级别 | 第56-57页 |
(三)切实落实选举制和聘用制 | 第57页 |
(四)多数管理岗位由教师兼任 | 第57页 |
三、实行高校善治的其他措施 | 第57-65页 |
(一)加强高校党的建设 | 第57-59页 |
(二)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 第59-60页 |
(三)借鉴国外大学的治理方法 | 第60-62页 |
(四)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 第62-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70-71页 |
后记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