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特征及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8-36页
    1.1 研究背景第18-21页
        1.1.1 国际:全球化背景下自贸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载体、新平台第18页
        1.1.2 国内:自贸区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新阶段的重大战略第18-20页
        1.1.3 自身:国内自贸实验区的产业和空间发展布局处于探索阶段第20-21页
    1.2 相关概念解析第21-25页
        1.2.1 自由贸易区(FTA)第21-22页
        1.2.2 自由贸易园区(FTZ)第22-23页
        1.2.3 自由贸易试验区第23页
        1.2.4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第23-24页
        1.2.5 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第24-25页
        1.2.6 总结第25页
    1.3 相关研究状况第25-29页
        1.3.1 自贸区研究的整体状况第25-26页
        1.3.2 自贸区的政策制度研究第26-27页
        1.3.3 自贸区的产业发展研究第27-28页
        1.3.4 总结与评价第28-29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9-30页
        1.4.1 研究目的第29-30页
        1.4.2 研究意义第30页
    1.5 研究内容第30-33页
        1.5.1 研究内容第30-32页
        1.5.2 技术框架第32-33页
    1.6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第33-36页
        1.6.1 研究对象第33-34页
        1.6.2 数据来源第34-35页
        1.6.3 研究方法第35-36页
2 国际自贸区的特征与趋势第36-53页
    2.1 建设发展历程第36-38页
        2.1.1 萌芽:十六世纪转口自由港横空出世第36-37页
        2.1.2 发展:二十世纪60年代出口加工区快速发展第37-38页
        2.1.3 繁荣:二十一世纪多样自贸区综合化发展第38页
        2.1.4 总结第38页
    2.2 最新发展趋势第38-41页
        2.2.1 由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转变第39页
        2.2.2 由贸易功能为主向贸易功能与投资功能并重转变第39-40页
        2.2.3 由在岸业务为主向在岸业务与离岸业务并重转变第40-41页
        2.2.4 由区域物流中心向全球供应链枢纽发展第41页
    2.3 空间布局的特征第41-50页
        2.2.1 类型第41-45页
        2.2.2 空间布局第45-49页
        2.2.3 总结第49-50页
    2.4 经验借鉴与启示第50-53页
        2.4.1 找准定位明确腹地,避免同质化竞争与资源浪费第50-51页
        2.4.2 以实体产业为基础,以国际贸易和服务作为带动第51页
        2.4.3 加强城市规划协调,以空间高效运作为主要原则第51-52页
        2.4.4 强化交通枢纽建设,发挥区域重要交通设施功能第52-53页
3 自贸区的经济产业特征第53-75页
    3.1 自贸区经济产业发展背景第53-58页
        3.1.1 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第53-55页
        3.1.2 自贸区产业发展的政策要求第55-58页
    3.2 产业类型特征第58-70页
        3.2.1 产业类型主要有六大重点产业集群第61-69页
        3.2.2 沿海及内陆产业发展类型差异明显第69-70页
    3.3 产业业态特征第70-74页
        3.3.1 重点发展五大新业态第70-73页
        3.3.2 服务型业态是核心业态第73-74页
    3.4 小结第74-75页
4 自贸区区位及空间形态特征第75-118页
    4.1 规划建设情况概述第75-87页
        4.1.1 一二批发展较成熟,第三批陆续展开第75-78页
        4.1.2 规模严守统一上线,各片区面积不等第78-81页
        4.1.3 政策产业备受关注,空间承载被忽视第81-82页
        4.1.4 建设基础参差不齐,空间布局多复杂第82-83页
        4.1.5 封闭海关特殊监管,突破与继承共存第83-87页
    4.2 与母城区位空间关系第87-97页
        4.2.1 国家战略联动,优势政策区域叠加第87-92页
        4.2.2 产业功能外溢,区内区外联动发展第92-95页
        4.2.3 临港临空临铁,坐落区域主干动脉第95-97页
    4.3 空间形态类型及特征第97-117页
        4.3.1 空间形态识别与分类第97-110页
        4.3.2 多元组合式自贸区(片)第110-115页
        4.3.3 集中拓展式自贸区(片)第115-117页
    4.4 小结第117-118页
5 集中拓展式自贸区的空间布局模式第118-139页
    5.1 双平台主导自贸区空间布局第118-124页
        5.1.1 双平台主导空间布局第118-123页
        5.1.2 高效整合的集群配置第123页
        5.1.3 总结第123-124页
    5.2 国际货贸物流平台的布局第124-129页
        5.2.1 功能构成第124-126页
        5.2.2 空间组织模式第126-129页
        5.2.3 规模第129页
    5.3 自贸综合服务平台的布局第129-134页
        5.3.1 功能构成第129-130页
        5.3.2 空间组织模式第130-133页
        5.3.3 规模第133-134页
    5.4 双平台主导,多集群整合的布局第134-137页
        5.4.1 双平台并列第134-136页
        5.4.2 双平台融合第136-137页
        5.4.3 空间模式变化第137页
    5.5 小结第137-139页
6 集中拓展式自贸区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第139-147页
    6.1 综合选择产业发展方向第139-141页
        6.1.1 科学定位第139页
        6.1.2 优选门类第139-140页
        6.1.2 集群打造第140-141页
    6.2 构建优化整体空间结构第141-145页
        6.2.1 合理布局国际货贸物流平台第141-142页
        6.2.2 合理布局自贸综合服务平台第142-143页
        6.2.3 合理组织区内其他产业集群第143页
        6.2.4 科学创新建设辅助功能设施第143-145页
    6.3 提升空间发展协调水平第145-147页
        6.3.1 推动区内区外一体发展第145页
        6.3.2 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效率第145页
        6.3.3 强化交通枢纽多港联动第145-147页
7 总结第147-150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147-148页
        7.1.1 国际自贸区发展历程、趋势及空间特征第147页
        7.1.2 国内自贸区的产业呈现“六大产业集群、五大新业态”的类型和业态特征第147页
        7.1.3 国内自贸区呈现出中国特色的区位和空间形态特征第147-148页
        7.1.4 集中拓展式自贸区“双平台主导,多集群整合”的空间布局模式第148页
        7.1.5 “双平台”为主导的自贸区空间布局构建和优化策略第148页
    7.2 创新点第148-149页
        7.2.1 揭示了国内自贸区经济产业及空间形态特征第148-149页
        7.2.2 提出了“双平台主导,多集群整合”的集中拓展式自贸区布局模式第149页
    7.3 不足与展望第149-150页
        7.3.1 研究不足第149页
        7.3.2 研究展望第149-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55页
致谢第155-156页
附表第156-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强度区划模型的控规容积率赋值研究--以济宁市中心城区为例
下一篇:历史城区的原型识别与整体建构研究--以荆门历史文化名城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