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6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一)国内关于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的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二)国外关于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的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一)文献分析法 | 第14页 |
(二)比较分析法 | 第14页 |
(三)实证分析法 | 第14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一)理论视角创新 | 第14-15页 |
(二)方法创新 | 第15页 |
五、研究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一)数据不足 | 第15页 |
(二)研究深度不够 | 第15页 |
(三)研究水平有限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概念 | 第16-25页 |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6-17页 |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起源与应用 | 第16页 |
(二)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 第16-17页 |
二、均衡的概念与利益均衡的涵义 | 第17-19页 |
(一)均衡的概念 | 第17-18页 |
(二)利益均衡的涵义 | 第18页 |
(三)公共政策与利益均衡 | 第18-19页 |
三、支付方式的分类 | 第19-25页 |
(一)支付方式的概念及界定 | 第19页 |
(二)支付方式的分类 | 第19-20页 |
(三)供方支付方式的形式 | 第20-25页 |
第三章 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的现状 | 第25-33页 |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概况 | 第25-27页 |
(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 | 第25-26页 |
(二)我国农村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情况 | 第26-27页 |
二、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的发展概况 | 第27-29页 |
(一)我国支付方式改革情况分布 | 第27-28页 |
(二)我国供方支付方式改革实践 | 第28-29页 |
三、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取得的成效 | 第29-31页 |
(一)医疗费用得到有效遏制 | 第30页 |
(二)新农合资金使用效率予以提高 | 第30页 |
(三)供方服务行为进一步规范化 | 第30-31页 |
四、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一)支付标准制定的科学性有待完善 | 第31页 |
(二)支付方式改革实施过程中缺乏质量控制与评估 | 第31页 |
(三)支付方式改革配套措施不够齐全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中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分析 | 第33-40页 |
一、参合患者在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中的影响 | 第33-35页 |
(一)参合患者是支付方式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 第33-34页 |
(二)发挥参合患者的社会监督作用 | 第34-35页 |
二、医疗机构在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中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一)医疗机构是支付方式改革的执行机构 | 第35页 |
(二)改革对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的影响是不尽相同的 | 第35-36页 |
三、医生团体在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中的影响 | 第36-37页 |
(一)医生团体是支付方式改革的直接服务提供方 | 第36页 |
(二)医生团体是控费的突破口 | 第36-37页 |
四、卫生行政部门在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中的影响 | 第37-38页 |
(一)卫生行政部门是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 第37-38页 |
(二)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 第38页 |
五、新农合经办机构在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中的影响 | 第38-40页 |
(一)经办机构是支付方式改革方案的监督机构 | 第38-39页 |
(二)保证新农合基金收支平衡是其首要任务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完善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的路径与对策 | 第40-45页 |
一、以质量为导向地选择支付方式 | 第40-41页 |
(一)采取多元化的支付方式 | 第40页 |
(二)科学合理地确定支付标准 | 第40-41页 |
二、调动各利益相关者的改革热情 | 第41-42页 |
(一)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 第41页 |
(二)健全激励补偿与约束机制 | 第41-42页 |
(三)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 第42页 |
三、同步推进配套制度改革 | 第42-43页 |
(一)完善新农合信息化系统建设 | 第42-43页 |
(二)提高新农合经办机构的综合管理能力 | 第43页 |
(三)医保、医药、医疗“三医”联动 | 第43页 |
四、完善监管与风险分担机制 | 第43-45页 |
(一)完善监管制度 | 第43页 |
(二)建立信息披露机制 | 第43-44页 |
(三)健全医疗风险分担机制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