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9页 |
缩略词 | 第19-2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22-45页 |
1.1 免疫系统与免疫球蛋白 | 第22-23页 |
1.2 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与功能作用 | 第23-28页 |
1.2.1 免疫球蛋白的种类 | 第23-24页 |
1.2.2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 第24-26页 |
1.2.3 免疫球蛋白的基因结构 | 第26页 |
1.2.4 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机制 | 第26-28页 |
1.3 免疫球蛋白多样性的产生机制 | 第28-31页 |
1.3.1 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 | 第28-29页 |
1.3.2 免疫球蛋白可变区多样性产生机制 | 第29-30页 |
1.3.3 免疫球蛋白的恒定区的转换 | 第30-31页 |
1.4 乙型流感病毒 | 第31-33页 |
1.4.1 流感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 第31-32页 |
1.4.2 乙型流感病毒的流行性及危害性 | 第32-33页 |
1.4.3 乙型流感病毒的预防及抗病毒治疗 | 第33页 |
1.5 乙型流感病毒广谱单抗及7G1抗体 | 第33-38页 |
1.5.1 乙型流感病毒广谱单抗 | 第33-34页 |
1.5.2 乙型流感病毒HA广谱中和单抗研究现状 | 第34-35页 |
1.5.3 广谱中和单抗的治疗潜能及治疗机制 | 第35-36页 |
1.5.4 FluB广谱单抗7G1 | 第36-38页 |
1.6 AID基因、抗体类别转换和体细胞超突变 | 第38-43页 |
1.6.1 AID基因 | 第38-39页 |
1.6.2 Ig类型转换的机制及其意义 | 第39-40页 |
1.6.3 AID介导的抗体类别转换和体细胞超突变及其应用 | 第40-43页 |
1.7 四环素/四环素类似物的诱导机制 | 第43页 |
1.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思路 | 第43-45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45-60页 |
2.1 材料 | 第45-50页 |
2.1.1 主要仪器 | 第45-46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46-48页 |
2.1.2.1 菌株 | 第46页 |
2.1.2.2 载体 | 第46页 |
2.1.2.3 细胞株 | 第46页 |
2.1.2.4 单克隆抗体 | 第46页 |
2.1.2.5 乙型流感病毒血凝索抗原 | 第46-47页 |
2.1.2.6 酶 | 第47页 |
2.1.2.7 流式用抗体、荧光 | 第47页 |
2.1.2.8 细胞培养基及相关试剂 | 第47-48页 |
2.1.2.9 其他试剂 | 第48页 |
2.1.3 常用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 | 第48-50页 |
2.1.3.1 LB培养基 | 第48页 |
2.1.3.2 细胞培养基 | 第48页 |
2.1.3.3 氨苄青霉素储存液 | 第48-49页 |
2.1.3.4 50×TAE | 第49页 |
2.1.3.5 DNA电泳凝胶加样缓冲液 | 第49页 |
2.1.3.6 胰蛋白酶细胞消化液 | 第49页 |
2.1.3.7 SDS-PAGE蛋白电泳试剂 | 第49页 |
2.1.3.8 ELISA用试剂 | 第49-50页 |
2.1.3.9 抗体纯化用液 | 第50页 |
2.2 方法 | 第50-60页 |
2.2.1 分子克隆常规操作 | 第50-53页 |
2.2.1.1 质粒提取 | 第50页 |
2.2.1.2 酶切 | 第50-51页 |
2.2.1.3 PCR扩增 | 第51页 |
2.2.1.4 小量DNA片段胶回收实验 | 第51页 |
2.2.1.5 DNA片段与载体的连接反应 | 第51-52页 |
2.2.1.6 热转化常用感受态的制备 | 第52-53页 |
2.2.1.7 连接产物热转化感受态 | 第53页 |
2.2.2 细胞试验常规操作 | 第53-54页 |
2.2.2.1 细胞复苏 | 第53页 |
2.2.2.2 细胞传代 | 第53页 |
2.2.2.3 细胞冻存 | 第53页 |
2.2.2.4 细胞计数 | 第53-54页 |
2.2.2.5 细胞转染试验 | 第54页 |
2.2.3 流感病毒相关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2.2.3.1 病毒血凝滴度的测定 | 第54页 |
2.2.3.2 血凝抑制试验 | 第54页 |
2.2.3.3 病毒纯化 | 第54-55页 |
2.2.3.5 细胞微孔中和实验 | 第55页 |
2.2.4 免疫学相关实验方 | 第55-57页 |
2.2.4.1 抗原或抗体的HRP标记 | 第55-56页 |
2.2.4.2 常规ELISA检测 | 第56页 |
2.2.4.3 常规Western Blot检测 | 第56-57页 |
2.2.5 腹水制备及抗体纯化 | 第57页 |
2.2.6 流式分析及流式分选细胞 | 第57页 |
2.2.7 流感病毒对小鼠的感染及治疗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2.2.7.1 流感病毒对小鼠的感染 | 第57页 |
2.2.7.2 流感病毒小鼠的单抗治疗 | 第57-58页 |
2.2.8 单抗ADCC活性测定 | 第58-59页 |
2.2.8.1 Ficoll法分离鼠PBMCs效应细胞 | 第58页 |
2.2.8.2 ADCC活性测定 | 第58-59页 |
2.2.9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第59-6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60-82页 |
3.1 构建可调控的7G1-Tet-On-AID细胞系 | 第61-69页 |
3.1.1 构建7G1-Tet-On稳转细胞株 | 第61-62页 |
3.1.2 可诱导表达AID的慢病毒载体的设计和构建 | 第62-66页 |
3.1.3 Dox诱导7G1-Tet-On-AID稳转细胞株构建 | 第66-68页 |
3.1.4 第一部分小结 | 第68-69页 |
3.2 IgG型转细胞的克隆化及型转效果分析 | 第69-73页 |
3.2.1 IgG型转细胞的富集和单克隆化 | 第69-72页 |
3.2.2 类别转换效果分析 | 第72-73页 |
3.2.3 第二部分小结 | 第73页 |
3.3 7G1类别转换后抗体性质分析 | 第73-82页 |
3.3.1 7G1类别转换后不同IgG亚型抗体血凝抑制试验HI活性、微孔中和MN活性以及ELISA活性 | 第73-76页 |
3.3.2 7G1类别转换后不同IgG亚型抗体ADCC活性测定 | 第76-77页 |
3.3.3 7G1类别转换后不同IgG亚型抗体动物保护效果 | 第77-80页 |
3.3.4 第三部分小结 | 第80-82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82-90页 |
4.1 直接在细胞水平上实现抗体类型转化 | 第82-84页 |
4.2 7G1-Tet-On-AID细胞系的建立 | 第84-85页 |
4.3 7G1-IgG相对7G1-IgH的优势分析 | 第85-86页 |
4.4 型转后抗体基因的分析以发现提高抗体反应性的关键氨基酸 | 第86页 |
4.5 建立SP2/0-Tet-on-AID稳转的融合伴侣细胞系 | 第86-9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0-92页 |
5.1 总结 | 第90-91页 |
5.2 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