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模板坍塌事故分析 | 第11-13页 |
1.2 模板技术简介 | 第13-14页 |
1.3 模板支撑结构简介 | 第14-18页 |
1.3.1 模板支撑结构的发展 | 第14-15页 |
1.3.2 扣件式钢管支撑结构 | 第15-16页 |
1.3.3 碗扣式钢管支撑结构 | 第16-17页 |
1.3.4 承插盘扣式钢管支撑结构 | 第17页 |
1.3.5 钢管—贝雷架组合式支撑结构 | 第17-18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4.1 荷载方面 | 第18-19页 |
1.4.2 计算理论方面 | 第19-20页 |
1.4.3 支撑架与楼层的相互作用 | 第20页 |
1.4.4 试验方面 | 第20-22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高支模设计理论研究 | 第24-36页 |
2.1 结构概念分析 | 第24-27页 |
2.1.1 定义及重要性 | 第24-25页 |
2.1.2 半概率半经验的设计方法 | 第25页 |
2.1.3 几何构造分析 | 第25-27页 |
2.2 稳定性 | 第27-29页 |
2.2.1 稳定性的概念 | 第27页 |
2.2.2 强度与稳定 | 第27-29页 |
2.3 压杆失稳 | 第29-33页 |
2.3.1 压杆失稳的概念 | 第29-30页 |
2.3.2 两端铰接压杆一阶分析 | 第30-32页 |
2.3.3 悬臂杆受力二阶分析 | 第32-33页 |
2.4 结构线性分析与非线性分析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现行规范标准中高支模设计方法研究 | 第36-50页 |
3.1 高支模简介 | 第36-37页 |
3.1.1 高支模定义的理解 | 第36-37页 |
3.1.2 高支模专项施工方案简介 | 第37页 |
3.2 对现行规范标准中涉及高支模基本规定的理解 | 第37-40页 |
3.2.1 现行规范标准中针对模板工程基本规定的理解 | 第37-39页 |
3.2.2 现行规范标准中对支撑结构设计基本规定的理解 | 第39-40页 |
3.3 对现行规范标准中高支模设计计算方法的研究 | 第40-47页 |
3.3.1 荷载标准值取值 | 第40-42页 |
3.3.2 水平杆计算 | 第42页 |
3.3.3 抗倾覆验算 | 第42页 |
3.3.4 支撑结构稳定性计算 | 第42-45页 |
3.3.5 地基承载力验算 | 第45-46页 |
3.3.6 构造措施 | 第46-47页 |
3.4 应用现行规范标准时发现的一些问题 | 第47-49页 |
3.4.1 容许长细比 | 第47-48页 |
3.4.2 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产生的荷载 | 第48-49页 |
3.4.3 现行规范标准需完善的地方 | 第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越中友谊宫高支模专项设计及有限元软件模拟 | 第50-74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50-53页 |
4.1.1 工程基本情况 | 第50-52页 |
4.1.2 高支模区域基本情况 | 第52-53页 |
4.2 高支模计算说明及构件基本情况 | 第53-58页 |
4.2.1 设计总体说明 | 第53-55页 |
4.2.2 具体计算说明 | 第55-58页 |
4.3 框架梁底模板计算 | 第58-62页 |
4.3.1 梁底次楞方木验算 | 第58-61页 |
4.3.2 梁底主楞双拼钢管验算 | 第61-62页 |
4.4 支撑结构倾覆和稳定性计算 | 第62-65页 |
4.4.1 支撑结构倾覆验算 | 第62页 |
4.4.2 结构稳定性验算 | 第62-65页 |
4.5 有限元理论基础 | 第65-68页 |
4.5.1 线性稳定性有限元分析原理 | 第65页 |
4.5.2 非线性稳定性有限元分析原理 | 第65-66页 |
4.5.3 SAP2000稳定性分析的简介 | 第66-68页 |
4.6 SAP2000建模的基本情况 | 第68-70页 |
4.6.1 建模基本假设 | 第68页 |
4.6.2 SAP2000模型的建立 | 第68-69页 |
4.6.3 高支模稳定性分析在SAP2000中的实现 | 第69-70页 |
4.7 模拟实验结果分析及应用 | 第70-72页 |
4.7.1 模拟实验结果 | 第70-72页 |
4.7.2 模拟实验结果对专项方案的优化 | 第7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高支模实时监测 | 第74-96页 |
5.1 施工现场实时监测 | 第74-80页 |
5.1.1 监测设备简介 | 第74-75页 |
5.1.2 监测点位置设置 | 第75-77页 |
5.1.3 监测参数预警值及报警值设置 | 第77-78页 |
5.1.4 现场监测数据的统计 | 第78-80页 |
5.2 实时监测结果分析 | 第80-88页 |
5.2.1 立杆轴力 | 第80-83页 |
5.2.2 杆件倾角 | 第83-85页 |
5.2.3 模板沉降 | 第85-88页 |
5.3 理论计算、有限元模拟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 第88-93页 |
5.3.1 轴力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对比 | 第88-91页 |
5.3.2 水平位移模拟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对比 | 第91-92页 |
5.3.3 实时监测方法的总结 | 第92-9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3-9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6.1 结论 | 第96页 |
6.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致谢 | 第102-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