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风向和建筑物布局对街道峡谷内气流运动和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7页
        1.1.1 机动车拍排放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15页
        1.1.2 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影响因素第15-17页
    1.2 课题研究方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2页
    1.3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第22页
    1.4 论文的创新点第22-23页
    1.5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二章 街谷内污染物扩散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第24-38页
    2.1 街道峡谷简介第24-25页
    2.2 街道峡谷的物理模型第25-26页
    2.3 数学模型第26-37页
        2.3.1 流体的基本控制方程第27页
        2.3.2 湍流模型第27-31页
        2.3.3 污染物对流扩散方程第31页
        2.3.4 计算域的设置第31-32页
        2.3.5 边界条件第32-34页
        2.3.6 网格的敏感性分析第34-36页
        2.3.7 数值方法第36-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街道峡谷内污染物扩散数学模型验证第38-46页
    3.1 卡尔斯鲁厄大学风洞实验介绍第38-40页
        3.1.1 风洞实验及孤立街道峡谷模型第38-39页
        3.1.2 污染源的设置第39-40页
    3.2 数学模型的验证与分析第40-45页
        3.2.1 验证工况第40页
        3.2.2 验证结果第40-45页
    3.3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风向对街道峡谷内气流运动和污染物迁移扩散规律的影响第46-65页
    4.1 数值模拟结果第46-64页
        4.1.1 人行呼吸高度上污染物无量纲浓度的水平分布第46-49页
        4.1.2 不同风向下街谷横截面上速度场和污染物无量纲浓度分布第49-56页
        4.1.3 人行呼吸高度线上污染物无量纲浓度的水平分布第56-58页
        4.1.4 wall A和wall B上污染物无量纲浓度分布及其最大值和平均值第58-60页
        4.1.5 不同风向下街道峡谷内的空气交换率第60-64页
    4.2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街谷高宽比对街道峡谷内气流运动和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影响第65-97页
    5.1 α=0°时,街谷高宽比对街谷内气流运动和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影响第65-69页
        5.1.1 人行呼吸高度上的气流速度场和污染物无量纲浓度的水平分布第65-66页
        5.1.2 人行呼吸高度线上的污染物无量纲浓度的水平分布第66-67页
        5.1.3 Wall A和wall B上污染物浓度分布第67-68页
        5.1.4 空气通量和wall A \wall B面上的污染物浓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第68-69页
    5.2 α=15°时,街谷高宽比对街谷内气流运动和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影响第69-73页
        5.2.1 人行呼吸高度上的气流速度场和污染物无量纲浓度的水平分布第69-70页
        5.2.2 人行呼吸高度线上的污染物无量纲浓度的水平分布第70-71页
        5.2.3 Wall A和wall B上污染物浓度分布第71-72页
        5.2.4 空气通量和wall A \wall B面上的污染物浓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第72-73页
    5.3 α=30°时,街谷高宽比对街谷内气流运动和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影响第73-77页
        5.3.1 人行呼吸高度上的气流速度场和污染物无量纲浓度的水平分布第73-74页
        5.3.2 人行呼吸高度线上的污染物无量纲浓度的水平分布第74-75页
        5.3.3 Wall A和wall B上污染物浓度分布第75-76页
        5.3.4 空气通量和wall A \wall B面上的污染物浓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第76-77页
    5.4 α=45°时,街谷高宽比对街谷内气流运动和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影响第77-82页
        5.4.1 人行呼吸高度上的气流速度场和污染物无量纲浓度的水平分布第77-78页
        5.4.2 人行呼吸高度线上的污染物无量纲浓度的水平分布第78-79页
        5.4.3 Wall A和wall B上污染物浓度分布第79-81页
        5.4.4 空气通量和wall A \wall B面上的污染物浓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第81-82页
    5.5 α=60°时,街谷高宽比对街谷内气流运动和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影响第82-86页
        5.5.1 人行呼吸高度上的气流速度场和污染物无量纲浓度的水平分布第82-83页
        5.5.2 人行呼吸高度线上的污染物无量纲浓度的水平分布第83-84页
        5.5.3 Wall A和wall B上污染物浓度分布第84-85页
        5.5.4 空气通量和wall A \wall B面上的污染物浓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第85-86页
    5.6 α=75°时,街谷高宽比对街谷内气流运动和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影响第86-91页
        5.6.1 人行呼吸高度上的气流速度场和污染物无量纲浓度的水平分布第86-87页
        5.6.2 人行呼吸高度线上的污染物无量纲浓度的水平分布第87-88页
        5.6.3 Wall A和wall B上污染物浓度分布第88-90页
        5.6.4 空气通量和wall A \wall B面上的污染物浓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第90-91页
    5.7 α=90°时,街谷高宽比对街谷内气流运动和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影响第91-95页
        5.7.1 人行呼吸高度上的气流速度场和污染物无量纲浓度的水平分布第91-92页
        5.7.2 人行呼吸高度线上的污染物无量纲浓度的水平分布第92-93页
        5.7.3 Wall A和wall B上污染物浓度分布第93-94页
        5.7.4 空气通量和wall A \wall B面上的污染物浓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第94-95页
    5.8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六章 数值模拟结果与风洞实验结果的定性验证第97-107页
    6.1 风洞实验第97-102页
        6.1.1 风洞简介第97页
        6.1.2 实验装备第97-98页
        6.1.3 实验模型第98-101页
        6.1.4 实验方法第101页
        6.1.5 实验步骤第101-102页
    6.2 实验结果第102-106页
    6.3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7-110页
    7.1 结论第107-109页
    7.2 展望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7页
附录第117-119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大支撑模板工程系统综合应用研究
下一篇:实践导向的村庄规划设计研究--以厦门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