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各种能源汽车论文--电动汽车论文

平板式液冷动力电池包的设计与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5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页
    1.2 动力电池包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1-13页
        1.2.1 主要应用于混合电动车的镍氢电池包第11-12页
        1.2.2 主要用于纯电动车的锂离子电锂电池包第12-13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第13-15页
第二章 平板式液冷动力电池包的设计第15-33页
    2.1 动力电池包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第15-16页
    2.2 电池包基本参数设计第16-19页
        2.2.1 轮毂电机的确定第16-17页
        2.2.2 动力电池包电池单体的选择第17-18页
        2.2.3 动力电池包电压的确定第18页
        2.2.4 动力电池包容量的确定第18页
        2.2.5 动力电池包最大功率和电流的确定第18-19页
        2.2.6 动力电池包基本参数的确定第19页
    2.3 动力电池包的模块设计第19-25页
        2.3.1 电池包串并联方案的确定第19-20页
        2.3.2 电池单体的固定和连接第20-22页
        2.3.3 传感器的固定第22页
        2.3.4 电池单模块的连接件与固定件第22-24页
        2.3.5 电池模块的组合第24-25页
    2.4 动力电池包散热设计第25-27页
        2.4.1 散热方式的选择第25-26页
        2.4.2 传热介质的选择第26页
        2.4.3 液冷冷却系统的设计第26页
        2.4.4 液冷板的设计第26-27页
    2.5 动力电池包的电气设计第27-30页
        2.5.1 总电气设计第27-28页
        2.5.2 电气元件的选择第28-29页
        2.5.3 电气元件固定装置的设计第29页
        2.5.4 BMS芯片装置的设计第29-30页
    2.6 动力电池包的总装设计第30-31页
        2.6.1 几字梁的设计第30-31页
        2.6.2 动力电池包箱体的设计第31页
        2.6.3 动力电池包的总装第31页
    2.7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三章 精确电池单元体动力学建模法第33-45页
    3.1 结构仿真的意义第33页
    3.2 精确电池单元体动力学建模的意义第33-34页
    3.3 精确电池单元体动力学建模法优异性的验证第34-41页
        3.3.1 对比分析所用电池包的简介第34-35页
        3.3.2 精确电池单元体动力学建模法的约束模态仿真第35-37页
        3.3.3 简化法的约束模态仿真第37-38页
        3.3.4 动力电池包的约束模态实验第38-40页
        3.3.5 简化、精确模型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第40-41页
    3.4 平板式液冷动力电池包的精确建模第41-43页
        3.4.1 有限元网格的划分第41-43页
        3.4.2 材料属性的定义第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四章 动力电池包结构仿真分析第45-69页
    4.1 模态分析第45-47页
        4.1.1 模态分析的概论第45页
        4.1.2 约束及载荷的处理第45-46页
        4.1.3 模态分析的结果第46-47页
        4.1.4 模态分析的结论第47页
    4.2 随机振疲劳动分析第47-57页
        4.2.1 随机振动疲劳分析的概论第47页
        4.2.2 约束及载荷的处理第47-48页
        4.2.3 随机振动疲劳分析的结果第48-55页
        4.2.4 随机振动疲劳分析的结论第55-57页
    4.3 惯性载荷分析第57-61页
        4.3.1 惯性载荷分析的概论第57页
        4.3.2 约束及载荷的处理第57页
        4.3.3 惯性载荷分析的结果第57-61页
        4.3.4 惯性载荷分析的结论第61页
    4.4 机械冲击分析第61-65页
        4.4.1 机械冲击分析的概论第61页
        4.4.2 约束及载荷的处理第61-62页
        4.4.3 机械冲击分析的结果第62-65页
        4.4.4 机械冲击分析的结论第65页
    4.5 动力电池包的修改第65-67页
    4.6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五章 液冷散热特性研究第69-75页
    5.1 电池单体的生热性能分析第69-71页
        5.1.1 松下NCR18650PF锂电池的工作原理第69页
        5.1.2 松下NCR18650PF锂电池的生热机理和生热速率第69-70页
        5.1.3 松下NCR18650PF锂电池的均质化模型及参数第70页
        5.1.4 松下NCR18650PF锂电池的内阻第70-71页
        5.1.5 松下NCR18650PF锂电池的理论生热速率第71页
    5.2 动力电池包液冷冷却系统温度仿真分析第71-74页
        5.2.1 温度仿真模型第72页
        5.2.2 温度仿真的边界条件第72-73页
        5.2.3 温度仿真的结果第73页
        5.2.4 温度仿真的结论第73-74页
    5.3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5-77页
    6.1 总结第75-76页
    6.2 展望第76-77页
致谢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作者简介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包边机压边模块结构设计与工艺研究
下一篇:分布式驱动汽车的爆胎稳定性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