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玉米病虫害论文

辽宁玉米叶部病害田间流行动态及预测模型研究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5页
第一章 玉米主要叶斑病流行预测研究进展第15-30页
 1 玉米主要叶斑病发生及危害第15-17页
 2 玉米主要叶斑病症状表现及分级标准第17-20页
 3 玉米主要叶斑病病原菌及其分类地位第20-22页
 4 玉米主要叶斑病侵染过程与定量流行学组分研究第22-25页
 5 玉米主要叶斑病侵染循环研究第25-27页
 6 玉米主要叶斑病流行动态研究第27-28页
 7 玉米主要叶斑病流行预测的研究第28页
 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8-30页
第二章 玉米大斑病和灰斑病流行过程的定量化研究第30-61页
 第一节 玉米大斑病流行过程的定量化研究第30-4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0-3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4-46页
  3 小结第46-48页
 第二节 玉米灰斑病流行过程的定量化研究第48-6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8-59页
  3 小结第59-61页
第三章 辽宁玉米主要叶部病害田间流行动态研究第61-94页
 第一节 辽宁不同生态区玉米主要病害田间病情监测第61-6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1-6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3-66页
  3 小结第66-67页
 第二节 玉米大斑病田间流行时间动态研究第67-7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7-74页
  3 小结第74-76页
 第三节 玉米灰斑病田间流行时间动态研究第76-8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6-81页
  3 小结第81-83页
 第四节 玉米纹枯病田间流行时间动态研究第83-8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3-88页
  3 小结第88-89页
 第五节 玉米纹枯病周期性脉冲Logistic模型研究第89-9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9页
  2 脉冲Logistic模型及其生物学意义第89-9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90-93页
  4 小结第93-94页
第四章 新型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和灰斑病流行动态的影响第94-125页
 第一节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第95-108页
  1 新型栽培模式简介第95-9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96-9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97-107页
  4 小结第107-108页
 第二节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灰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第108-11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8-115页
  3 小结第115-116页
 第三节 栽培密度对玉米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第116-12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6-120页
  3 小结第120-121页
 第四节 播期对玉米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第121-12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2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21-124页
  3 小结第124-125页
第五章 玉米主要叶部病害对玉米早衰影响的研究第125-147页
 第一节 玉米早衰评价体系的形态指标研究第125-13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25-12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26-129页
  3 小结第129-130页
 第二节 人工接种条件下玉米主要叶部病害对玉米早衰的影响第130-14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30-13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31-140页
  3 小结第140-141页
 第三节 玉米早衰程度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第141-14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4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41-145页
  3 小结第145-147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147-154页
参考文献第154-164页
附图第164-165页
致谢第165-16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第166-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烟草靶斑病菌遗传分化、侵染特性及致病机理研究
下一篇:酸类化合物杀线虫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