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车身结构有限元分析的发展现状 | 第13-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车身结构设计的现代方法 | 第16-21页 |
·CAD 技术 | 第16-18页 |
·CAD 技术概述 | 第16-17页 |
·CAD 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有限元法 | 第18-21页 |
·有限元法概述 | 第18页 |
·协同仿真环境(AWE)简介 | 第18-19页 |
·有限元法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客车车身现代设计基础 | 第22-35页 |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步骤 | 第22-24页 |
·结构动力学理论 | 第24-26页 |
·结构动力方程 | 第24-25页 |
·结构的动力响应 | 第25-26页 |
·有限元单元理论 | 第26-31页 |
·梁单元BEAM188 | 第26-28页 |
·壳单元SHELL181 | 第28-31页 |
·质量单元MASS21 | 第31页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第31-34页 |
·客车车身建模工具──Pro/Engineer | 第31-33页 |
·客车车身仿真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某型客车车身模型的建立 | 第35-46页 |
·某型客车车身结构 | 第35-38页 |
·客车车身及承载类型分类 | 第35-36页 |
·某型客车车身结构及性能参数 | 第36-38页 |
·某型客车车身骨架模型的建立 | 第38-42页 |
·客车车身建模的原则 | 第38页 |
·车身骨架模型建立方法 | 第38-40页 |
·分部件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分部件模型的对接 | 第41-42页 |
·全局干涉分析 | 第42-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车身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6-55页 |
·建立有限元模型的原则 | 第46页 |
·几何模型的处理 | 第46-49页 |
·实体模型的导入 | 第46-47页 |
·将实体模型转化为面体模型 | 第47-49页 |
·悬架系统的模拟 | 第49-51页 |
·连接模拟 | 第51-52页 |
·车身骨架连接模拟 | 第51页 |
·车架与悬架连接模拟 | 第51-52页 |
·车身骨架的网格划分 | 第52-53页 |
·载荷的处理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某型客车车身结构模态分析 | 第55-65页 |
·结构动力问题 | 第55页 |
·自由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第55-57页 |
·客车车身自由模态计算 | 第57-59页 |
·自由模态分析的意义及计算模型的确定 | 第57页 |
·车身自由模态计算 | 第57-59页 |
·车身自由模态结果分析 | 第59页 |
·有预应力作用的车身骨架结构模态分析 | 第59-64页 |
·有预应力作用模态分析的意义及评价原则 | 第59-60页 |
·有预应力模态分析的计算模型 | 第60-61页 |
·预应力模态分析的计算 | 第61-63页 |
·有预应力模态的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随机振动分析 | 第65-77页 |
·随机振动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65-66页 |
·随机振动现象 | 第65页 |
·谱密度的相关理论 | 第65-66页 |
·随机路面谱模型 | 第66-68页 |
·路面不平度的基本概念 | 第66-67页 |
·路面不平度的数学描述 | 第67-68页 |
·空间频率谱密度转化为时间频率谱密度 | 第68页 |
·随机振动分析 | 第68-76页 |
·谱值计算 | 第68-69页 |
·工况一的随机振动结果 | 第69-72页 |
·工况二的随机振动结果 | 第72-75页 |
·随机振动结果分析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课题研究总结 | 第77页 |
·课题研究创新点 | 第77页 |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5页 |
附录 随机振动分析补充命令流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