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流动空间视角下秦皇岛市韩杖子村旅游市场开发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第11-12页
    1.3 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1 乡村旅游流动空间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2 乡村旅游市场开发研究现状第13-14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14-16页
        1.4.1 研究方法第14页
        1.4.2 研究思路第14-16页
第2章 乡村旅游流动空间与市场开发的相关理论第16-23页
    2.1 乡村旅游流动空间概念第16-17页
    2.2 乡村旅游流动空间要素第17-19页
        2.2.1 节点要素第17-18页
        2.2.2 流要素第18页
        2.2.3 执行性要素第18-19页
    2.3 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节点要素的选择第19-20页
        2.3.1 节点的旅游发展条件第19页
        2.3.2 节点的流要素发展条件第19-20页
    2.4 乡村旅游市场开发模式第20-23页
        2.4.1 企业+村民模式第20-21页
        2.4.2 协会+企业+村民模式第21页
        2.4.3 整体租赁模式第21-22页
        2.4.4 乡村集体企业法人模式第22-23页
第3章 韩杖子村旅游流动空间与旅游资源的现状第23-31页
    3.1 韩杖子村基本情况第23页
    3.2 韩杖子村旅游流动空间的要素分析第23-28页
        3.2.1 节点要素——秦皇岛与承德市第23-26页
        3.2.2 流要素——信息与交通网络第26-28页
        3.2.3 支配性要素——本地村民与跨区域居民第28页
    3.3 韩杖子村旅游市场的资源基础第28-31页
        3.3.1 地理区位条件第28-29页
        3.3.2 旅游资源基础第29-30页
        3.3.3 旅游基础设施第30-31页
第4章 韩杖子村流动空间旅游市场开发的制度设计第31-38页
    4.1 韩杖子村旅游流动空间的动力运行机制第31-33页
        4.1.1 节点要素的互动力第31-32页
        4.1.2 流要素的中介力第32页
        4.1.3 执行性要素的源动力第32-33页
    4.2 韩杖子村“政府+企业+村民”旅游市场开发模式第33-35页
        4.2.1 韩杖子村资源基础对旅游市场开发的影响第33-34页
        4.2.2 韩杖子村旅游市场开发模式的选择第34-35页
    4.3 流动空间中韩杖子村旅游市场开发的策略分析第35-38页
        4.3.1 运营主体:建立执行性要素的共同治理意识第35页
        4.3.2 旅游产品:实现节点要素的利益共享第35-36页
        4.3.3 渠道建设:加深流要素的全区域联结第36-38页
第5章 韩杖子村流动空间旅游市场开发的具体实践第38-43页
    5.1 运营主体第38-39页
        5.1.1 政府、企业、乡村旅游合作社的职能第38-39页
        5.1.2 “政府+企业+乡村旅游合作社”的操作方式第39页
    5.2 旅游产品第39-40页
        5.2.1 秦皇岛承德市城市合作项目第40页
        5.2.2 乡村节点体验项目第40页
    5.3 渠道建设第40-43页
        5.3.1 全渠道网络营销第41页
        5.3.2 碎片化网络营销第41-43页
第6章 结论第43-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在多率采样下连续系统的网络化控制
下一篇:二元周期序列的复杂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