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乡村旅游流动空间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乡村旅游市场开发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第2章 乡村旅游流动空间与市场开发的相关理论 | 第16-23页 |
2.1 乡村旅游流动空间概念 | 第16-17页 |
2.2 乡村旅游流动空间要素 | 第17-19页 |
2.2.1 节点要素 | 第17-18页 |
2.2.2 流要素 | 第18页 |
2.2.3 执行性要素 | 第18-19页 |
2.3 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节点要素的选择 | 第19-20页 |
2.3.1 节点的旅游发展条件 | 第19页 |
2.3.2 节点的流要素发展条件 | 第19-20页 |
2.4 乡村旅游市场开发模式 | 第20-23页 |
2.4.1 企业+村民模式 | 第20-21页 |
2.4.2 协会+企业+村民模式 | 第21页 |
2.4.3 整体租赁模式 | 第21-22页 |
2.4.4 乡村集体企业法人模式 | 第22-23页 |
第3章 韩杖子村旅游流动空间与旅游资源的现状 | 第23-31页 |
3.1 韩杖子村基本情况 | 第23页 |
3.2 韩杖子村旅游流动空间的要素分析 | 第23-28页 |
3.2.1 节点要素——秦皇岛与承德市 | 第23-26页 |
3.2.2 流要素——信息与交通网络 | 第26-28页 |
3.2.3 支配性要素——本地村民与跨区域居民 | 第28页 |
3.3 韩杖子村旅游市场的资源基础 | 第28-31页 |
3.3.1 地理区位条件 | 第28-29页 |
3.3.2 旅游资源基础 | 第29-30页 |
3.3.3 旅游基础设施 | 第30-31页 |
第4章 韩杖子村流动空间旅游市场开发的制度设计 | 第31-38页 |
4.1 韩杖子村旅游流动空间的动力运行机制 | 第31-33页 |
4.1.1 节点要素的互动力 | 第31-32页 |
4.1.2 流要素的中介力 | 第32页 |
4.1.3 执行性要素的源动力 | 第32-33页 |
4.2 韩杖子村“政府+企业+村民”旅游市场开发模式 | 第33-35页 |
4.2.1 韩杖子村资源基础对旅游市场开发的影响 | 第33-34页 |
4.2.2 韩杖子村旅游市场开发模式的选择 | 第34-35页 |
4.3 流动空间中韩杖子村旅游市场开发的策略分析 | 第35-38页 |
4.3.1 运营主体:建立执行性要素的共同治理意识 | 第35页 |
4.3.2 旅游产品:实现节点要素的利益共享 | 第35-36页 |
4.3.3 渠道建设:加深流要素的全区域联结 | 第36-38页 |
第5章 韩杖子村流动空间旅游市场开发的具体实践 | 第38-43页 |
5.1 运营主体 | 第38-39页 |
5.1.1 政府、企业、乡村旅游合作社的职能 | 第38-39页 |
5.1.2 “政府+企业+乡村旅游合作社”的操作方式 | 第39页 |
5.2 旅游产品 | 第39-40页 |
5.2.1 秦皇岛承德市城市合作项目 | 第40页 |
5.2.2 乡村节点体验项目 | 第40页 |
5.3 渠道建设 | 第40-43页 |
5.3.1 全渠道网络营销 | 第41页 |
5.3.2 碎片化网络营销 | 第41-4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