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5 方法研究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2.1.1 县域经济概念 | 第17-18页 |
2.1.2 县域经济特点 | 第18页 |
2.1.3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 第18-20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2.1 梯度转移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增长极理论 | 第21-22页 |
2.2.3 核心边缘理论 | 第22-24页 |
2.2.4 县域经济“亚核心”理论 | 第24-25页 |
第3章 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借鉴及启示 | 第25-33页 |
3.1 国内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25-28页 |
3.1.1 浙江省长兴县经济发展的经验 | 第25-26页 |
3.1.2 湖南省浏阳市经济发展的经验 | 第26-27页 |
3.1.3 安徽肥西县经济发展的经验 | 第27-28页 |
3.2 国外发达国家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28-31页 |
3.2.1 德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 | 第28-29页 |
3.2.2 韩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 | 第29-30页 |
3.2.3 日本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 | 第30-31页 |
3.3 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对黑河市的启示 | 第31-33页 |
3.3.1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 第31页 |
3.3.2 发挥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 | 第31页 |
3.3.3 发展特色产业 | 第31-33页 |
第4章 黑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33-44页 |
4.1 黑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 第33-34页 |
4.2 黑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 第34-38页 |
4.2.1 农业产值持续增加 | 第34-35页 |
4.2.2 工业经济稳中有进 | 第35-36页 |
4.2.3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 第36-38页 |
4.3 黑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 第38-40页 |
4.3.1 地理优势 | 第38页 |
4.3.2 资源优势 | 第38-39页 |
4.3.3 政策优势 | 第39-40页 |
4.4 黑河市县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 第40-44页 |
4.4.1 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 第40-41页 |
4.4.2 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进 | 第41页 |
4.4.3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 | 第41-42页 |
4.4.4 旅游经济发展快速 | 第42-44页 |
第5章 黑河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44-49页 |
5.1 黑河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44-46页 |
5.1.1 农产品结构单一 | 第44页 |
5.1.2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 | 第44-45页 |
5.1.3 三产结构不合理 | 第45-46页 |
5.2 黑河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6-49页 |
5.2.1 发展理念的制约 | 第46页 |
5.2.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 第46-47页 |
5.2.3 政府行为的影响 | 第47-49页 |
第6章 黑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9-51页 |
6.1 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 第49页 |
6.2 转变黑河市县域经济发展理念 | 第49-50页 |
6.3 加强政策支持 | 第50页 |
6.4 培育新的产业增长极,加快黑河市县域产业结构调整 | 第50-51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