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理论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协同理论综述 | 第10页 |
1.2.2 创新驱动理论综述 | 第10-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协同创新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2.1 协同创新的内涵及特点 | 第17-19页 |
2.1.1 协同创新的内涵 | 第17-18页 |
2.1.2 协同创新的特点 | 第18-19页 |
2.2 协同创新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阐述 | 第19-21页 |
2.3 协同创新协同度测定方法介绍 | 第21-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辽宁协同创新水平的测度分析 | 第24-43页 |
3.1 辽宁省协同创新的区域划分及介绍 | 第24-26页 |
3.1.1 区域划分依据 | 第24-25页 |
3.1.2 划分区域的介绍 | 第25-26页 |
3.2 辽宁协同创新的基础及优势 | 第26-27页 |
3.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7-30页 |
3.4 辽宁省协同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的实证研究 | 第30-39页 |
3.4.1 数据处理以及协同度评定标准的设定 | 第30页 |
3.4.2 辽宁省协同创新水平 | 第30-39页 |
3.5 辽宁省协同创新所存在的问题 | 第39-42页 |
3.5.1 归于创新举措的问题 | 第39-40页 |
3.5.2 归于协同创新模式的问题 | 第40-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辽宁省协同创新模式的分析与优化 | 第43-56页 |
4.1 协同创新模式的内涵及分类 | 第43-44页 |
4.2 辽宁省协同创新模式的应用现状及分析 | 第44-50页 |
4.2.1 辽宁省协同创新模式的应用现状 | 第44-48页 |
4.2.2 辽宁省协同创新模式的应用评析 | 第48-50页 |
4.3 辽宁省协同创新模式的优化 | 第50-54页 |
4.3.1 协同创新模式的主体优化 | 第50-51页 |
4.3.2 协同创新模式的流程优化 | 第51-53页 |
4.3.3 协同创新模式优化的预期效果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辽宁省协同创新驱动的路径及政策研究 | 第56-72页 |
5.1 辽宁省协同创新驱动路径选择的产业基础及特点 | 第56-59页 |
5.1.1 本省协同创新驱动路径选择的产业基础 | 第56-58页 |
5.1.2 本省协同创新路径选择产业基础的特点 | 第58-59页 |
5.2 辽宁省协同创新驱动路径的制定思路 | 第59-60页 |
5.3 辽宁协同创新驱动战略的路径取向 | 第60-64页 |
5.4 辽宁省协同创新驱动的政策措施 | 第64-71页 |
5.4.1 顶层规划设计增强创新定力 | 第65-66页 |
5.4.2 创新要素集聚提升创新实力 | 第66-68页 |
5.4.3 体制机制优化激发创新活力 | 第68-70页 |
5.4.4 营造创新氛围构建生态圈层 | 第70-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总结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85页 |
附录1: 本文所选指标之名词解释(摘自辽宁省统计局官网之“统计知识”栏目) | 第79-80页 |
附录2: 本文实证研究所搜集的数据 | 第80-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