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徒制中师徒关系的演变及启示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一、绪论 | 第11-21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 关于西方学徒制的历史研究 | 第12-14页 |
2. 关于学徒制中师徒关系的研究 | 第14-17页 |
(三)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7-19页 |
1. 研究的方法 | 第17-18页 |
2. 研究的思路 | 第18-19页 |
(四)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1. 传统学徒制 | 第19页 |
2. 现代学徒制 | 第19-20页 |
3. 师徒关系 | 第20-21页 |
二、前学徒制时期师徒关系的形成 | 第21-25页 |
(一) 前学徒制概况 | 第21-23页 |
1. 前学徒制时期的社会背景 | 第21页 |
2. 前学徒制的运行 | 第21-23页 |
(二) 前学徒制时期师徒关系表征 | 第23-25页 |
1.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师徒关系宗法性浓厚 | 第23页 |
2. 不成文法约束,师徒关系初现契约性 | 第23-24页 |
3. 以情感为纽带,师徒关系稳固 | 第24-25页 |
三、行会学徒制时期师徒关系的契约化 | 第25-31页 |
(一) 行会学徒制概况 | 第25-29页 |
1. 行会学徒制产生的背景 | 第25页 |
2. 行会学徒制的运行 | 第25-29页 |
(二) 行会学徒制时期师徒关系演变特征 | 第29-31页 |
1. 由私人性转向公共性,宗法关系渐弱 | 第29页 |
2. 权责规范更加明确,师徒之间等级明显 | 第29-30页 |
3. 以契约为纽带,师徒关系更规范 | 第30-31页 |
四、近代学徒制时期师徒关系的异化 | 第31-36页 |
(一) 近代学徒制概况 | 第31-34页 |
1. 近代学徒制的背景 | 第31-33页 |
2. 近代学徒制的运行 | 第33-34页 |
(二) 近代学徒制时期师徒关系的表征 | 第34-36页 |
1. 师徒之间转化为雇佣劳动关系 | 第34页 |
2. 师徒之间存在对立和竞争关系 | 第34-35页 |
3. 师徒关系自由散漫缺乏约束 | 第35-36页 |
五、现代学徒制中师徒关系的多样化 | 第36-41页 |
(一) 现代学徒制概况 | 第36-39页 |
1. 现代学徒制产生的背景 | 第36-37页 |
2. 现代学徒制的运行 | 第37-39页 |
(二) 现代学徒制中师徒关系的表征 | 第39-41页 |
1. 师徒关系平等,教学相长 | 第39-40页 |
2. 师徒情感纽带缺失,关系淡化 | 第40页 |
3. 以教育义务为纽带,师徒关系多元化 | 第40-41页 |
六、对我国现代学徒制师徒关系建设的启示 | 第41-48页 |
(一) 我国现代学徒制中的师徒关系 | 第41-43页 |
1. 师徒感情疏远 | 第41页 |
2. 师徒取向功利 | 第41-42页 |
3. 师徒权责不清 | 第42-43页 |
(二) 借鉴西方经验构建我国现代学徒制师徒关系 | 第43-48页 |
1. 师傅层面的构建 | 第43-45页 |
2. 学徒层面的构建 | 第45-46页 |
3. 师徒相互关系的构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