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1-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1 绿原酸类化合物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1.1 绿原酸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 第13页 |
1.1.2 绿原酸类化合物生物活性功效 | 第13-14页 |
1.2 绿原酸生物合成途径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2.1 绿原酸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4-15页 |
1.2.2 调控绿原酸类化合物合成的转录因子 | 第15-16页 |
1.3 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次级代谢产物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1 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次级代谢产物 | 第16-17页 |
1.3.2 黄栀子组织/细胞培养生产次级代谢产物 | 第17页 |
1.4 诱导子在植物次生代谢调控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5 转录组测序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1.5.1 转录组测序技术 | 第18页 |
1.5.2 转录组测序在植物次生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6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意义 | 第19-20页 |
1.6.1 课题来源 | 第19页 |
1.6.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7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1.7.1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7.3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2 黄栀子愈伤组织诱导及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22-34页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22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2.2.2 黄栀子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培养 | 第22-23页 |
2.2.3 优良黄栀子愈伤组织的筛选及种子悬浮培养细胞的获得 | 第23页 |
2.2.4 黄栀子细胞悬浮培养体系培养及优化 | 第23-24页 |
2.2.5 黄栀子悬浮培养细胞生长曲线绘制 | 第24页 |
2.2.6 细胞活力测定 | 第24页 |
2.2.7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2页 |
2.3.1 不同激素浓度组合对黄栀子愈伤诱导的影响 | 第24-27页 |
2.3.2 黄栀子优良愈伤组织的筛选 | 第27页 |
2.3.3 黄栀子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其条件优化 | 第27-30页 |
2.3.4 黄栀子悬浮培养细胞生长曲线绘制 | 第30-32页 |
2.4 讨论 | 第32-33页 |
2.5 小结 | 第33-34页 |
3 黄栀子细胞中绿原酸类物质的定性与定量检测 | 第34-43页 |
3.1 试验试剂与仪器 | 第34页 |
3.1.1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3.2.1 样品溶液制备 | 第34-35页 |
3.2.2 标准溶液制备 | 第35页 |
3.2.3 HPLC及HPLC-TOF-MS/MS检测条件 | 第35页 |
3.2.4 HPLC检测方法的方法学考察 | 第35页 |
3.2.5 细胞培养周期内绿原酸类化合物变化规律 | 第3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1页 |
3.3.1 细胞提取物主要成分HPLC分离方法的建立 | 第35-36页 |
3.3.2 绿原酸类物质LC-TOF-MS/MS及HPLC定性检测 | 第36-40页 |
3.3.3 绿原酸类物质HPLC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方法学考察 | 第40-41页 |
3.3.4 细胞培养周期内绿原酸类化合物含量与产量变化规律 | 第41页 |
3.4 讨论 | 第41-42页 |
3.5 小结 | 第42-43页 |
4 黄栀子细胞生产绿原酸类物质的诱导及诱导子的筛选 | 第43-51页 |
4.1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43页 |
4.1.1 主要试剂 | 第43页 |
4.1.2 主要仪器 | 第4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43页 |
4.2.2 诱导子的制备 | 第43-44页 |
4.2.3 诱导子的添加 | 第44页 |
4.2.4 黄栀子悬浮培养细胞干重及其绿原酸类物质测定 | 第44页 |
4.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4.3.1 SNP对黄栀子细胞中绿原酸类物质合成的诱导作用 | 第44-45页 |
4.3.2 ANE对黄栀子细胞中绿原酸类物质合成的诱导作用 | 第45-46页 |
4.3.3 SA对黄栀子细胞中绿原酸类物质合成的诱导作用 | 第46-47页 |
4.3.4 MeJA对黄栀子细胞中绿原酸类物质合成的诱导作用 | 第47-48页 |
4.3.5 最佳诱导子的选择 | 第48-49页 |
4.4 讨论 | 第49-50页 |
4.5 小结 | 第50-51页 |
5 MeJA诱导作用下黄栀子悬浮培养细胞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 第51-6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1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51页 |
5.1.2 主要试剂 | 第51页 |
5.1.3 仪器与设备 | 第51页 |
5.2 方法 | 第51-53页 |
5.2.1 MeJA处理后不同时间点细胞中绿原酸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 第51-52页 |
5.2.2 黄栀子悬浮培养细胞总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52页 |
5.2.3 黄栀子悬浮培养细胞cDNA文库建立及转录组测序 | 第52-53页 |
5.2.4 转录组测序原始数据评估与质控 | 第53页 |
5.2.5 转录组数据拼接 | 第53页 |
5.2.6 基因基本功能注释 | 第53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3-61页 |
5.3.1 转录组测序送检样品时间点选择 | 第53-54页 |
5.3.2 黄栀子悬浮培养细胞总RNA质量检测结果 | 第54-55页 |
5.3.3 测序数据统计 | 第55-56页 |
5.3.4 转录组数据拼装分析 | 第56-57页 |
5.3.5 Unigene各大数据库注释统计结果 | 第57页 |
5.3.6 Unigene的NR注释 | 第57-58页 |
5.3.7 Unigene的GO注释 | 第58-59页 |
5.3.8 Unigene的KOG注释 | 第59-60页 |
5.3.9 Unigene的KEGG注释 | 第60-61页 |
5.4 讨论 | 第61页 |
5.5 小结 | 第61-62页 |
6 MeJA诱导作用下黄栀子悬浮培养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62-80页 |
6.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62页 |
6.1.1 主要试剂 | 第62页 |
6.1.2 主要仪器 | 第62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62-65页 |
6.2.1 试验材料 | 第62页 |
6.2.2 Unigenes表达量分析 | 第62-63页 |
6.2.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63页 |
6.2.4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 第63页 |
6.2.5 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 第63-65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65-76页 |
6.3.1 Unigenes的基因表达量(FPKM)分析 | 第65页 |
6.3.2 Unigenes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65-66页 |
6.3.3 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 | 第66-69页 |
6.3.4 茉莉酸合成及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69-71页 |
6.3.5 MeJA作用下细胞调控次生代谢途径转录因子差异表达分析 | 第71-73页 |
6.3.6 MeJA作用下细胞苯丙素合成相关酶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73-75页 |
6.3.7 MeJA作用下苯丙素生物合成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RT-qPCR验证 | 第75-76页 |
6.4 讨论 | 第76-78页 |
6.5 小结 | 第78-8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7.1 结论 | 第80-81页 |
7.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