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1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 第11-12页 |
2 微生物药物的研究进展 | 第12-20页 |
2.1 微生物药物 | 第12-13页 |
2.2 微生物药物资源 | 第13-19页 |
2.2.1 真菌资源 | 第13页 |
2.2.2 土壤微生物资源 | 第13-14页 |
2.2.3 海洋真菌资源 | 第14-17页 |
2.2.4 内生真菌资源 | 第17-19页 |
2.3 微生物药物结构的多样性 | 第19-20页 |
2.3.1 生物碱和含氮杂化合物 | 第19页 |
2.3.2 香豆素类 | 第19-20页 |
2.3.3 大环内酯类 | 第20页 |
2.3.4 多肽类化合物 | 第20页 |
2.3.5 聚酮类化合物 | 第20页 |
2.3.6 萜类化合物 | 第20页 |
2.3.7 其它类化合物 | 第20页 |
3 菌株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提高 | 第20-22页 |
3.1 菌株改良 | 第20-21页 |
3.1.1 物理诱变 | 第20-21页 |
3.1.2 化学诱变 | 第21页 |
3.1.3 复合诱变 | 第21页 |
3.1.4 基因重组技术 | 第21页 |
3.2 发酵工艺优化 | 第21-22页 |
4 研究主要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4.1 课题来源 | 第22页 |
4.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22页 |
4.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4.3.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4.3.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抗菌活性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和鉴定 | 第24-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1.1 材料 | 第24-25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24页 |
1.1.2 培养基 | 第24页 |
1.1.3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1.1.4 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1.2.1 抗菌活性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25页 |
1.2.2 抗菌活性菌株初筛 | 第25页 |
1.2.3 抗菌活性菌株复筛 | 第25页 |
1.2.4 抗菌活性菌株的鉴定 | 第25-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4页 |
2.1 抗菌活性菌株的初筛 | 第27-28页 |
2.2 抗菌活性菌株的复筛 | 第28页 |
2.3 抗菌活性菌株的鉴定 | 第28-34页 |
2.3.1 真菌PA-33鉴定 | 第28-31页 |
2.3.2 真菌PC-5的鉴定 | 第31-34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桔青霉PA-33抗菌谱和发酵液稳定性以及其产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 | 第36-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1.1 材料 | 第36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36页 |
1.1.2 培养基 | 第36页 |
1.1.3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1.2.1 桔青霉PA-33抗菌谱测试 | 第36页 |
1.2.2 桔青霉PA-33发酵液稳定性测试 | 第36-37页 |
1.2.3 桔青霉PA-33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 | 第37页 |
1.2.4 桔青霉PA-33抗菌物质的初步分离和纯化 | 第37-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2.1 桔青霉PA-33抗菌谱测试 | 第38-39页 |
2.2 桔青霉PA-33发酵液稳定性测试 | 第39-40页 |
2.2.1 热稳定性测试 | 第39页 |
2.2.2 酸碱稳定性测试 | 第39-40页 |
2.2.3 光照稳定性测试 | 第40页 |
2.3 桔青霉PA-33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 | 第40-42页 |
2.3.1 桔青霉PA-33发酵液的上清液粗提物及菌体粗提物的抑菌活性试验 | 第40-41页 |
2.3.2 发酵液活性产物极性测试 | 第41页 |
2.3.3 桔青霉PA-33发酵液乙酸乙酯粗提物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 第41-42页 |
2.4 桔青霉PA-33抗菌物质的初步分离和纯化 | 第42-43页 |
2.4.1 抗菌活性物质粗品的分离—硅胶柱层析 | 第42页 |
2.4.2 活性组分进一步分离—SephadexLH20柱层析和C18反向柱层析 | 第42-43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桔青霉PA-33发酵工艺优化研究 | 第44-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1.1 材料 | 第44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44页 |
1.1.2 培养基 | 第44页 |
1.1.3 主要试剂 | 第44页 |
1.2 菌株PA-33发酵工艺优化 | 第44-45页 |
1.2.1 基础培养基、最适碳氮源及无机盐筛选 | 第44-45页 |
1.2.2 培养基配方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 | 第45页 |
1.2.3 发酵条件单因素实验 | 第45页 |
1.2.4 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优化发酵条件 | 第45页 |
1.2.5 优化培养基发酵液抗菌活性测试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4页 |
2.1 菌株PA-33发酵培养基优化 | 第45-50页 |
2.1.1 基础培养基的筛选 | 第45页 |
2.1.2 碳源的筛选 | 第45页 |
2.1.3 氮源的筛选 | 第45-46页 |
2.1.4 无机盐的筛选 | 第46页 |
2.1.5 菌株PA-33培养基成分浓度的测定 | 第46-47页 |
2.1.6 培养基配方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 | 第47-49页 |
2.1.7 培养基配方优化与验证 | 第49-50页 |
2.2 菌株PA-33发酵条件单因素优化实验 | 第50-51页 |
2.2.1 装液量 | 第50页 |
2.2.2 接种量 | 第50页 |
2.2.3 初始pH | 第50页 |
2.2.4 发酵温度 | 第50页 |
2.2.5 发酵时间 | 第50-51页 |
2.3 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优化发酵条件 | 第51-54页 |
2.3.1 模型的建立与显著性检验 | 第51-53页 |
2.3.2 单因素效应分析 | 第53-54页 |
2.3.3 最佳发酵条件的优化与验证 | 第54页 |
2.4 优化发酵培养基抗菌活性测试 | 第54页 |
3 讨论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桔青霉PA-33诱变育种研究 | 第56-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1.1 材料 | 第56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56页 |
1.1.2 培养基 | 第56页 |
1.1.3 主要试剂 | 第56页 |
1.1.4 主要仪器 | 第56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1.2.1 菌株PA-33诱变育种 | 第56-57页 |
1.2.2 突变菌株遗传稳定性实验 | 第57页 |
1.2.3 突变菌株抗菌活性测试 | 第5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4页 |
2.1 菌株PA-33紫外诱变 | 第57-58页 |
2.1.1 紫外诱变致死率实验 | 第57-58页 |
2.1.2 紫外诱变突变菌株筛选 | 第58页 |
2.2 菌株PA-33紫外-LiCl复合诱变 | 第58-59页 |
2.2.1 菌株PA-33紫外-LiCl复合诱变致死率实验 | 第58-59页 |
2.2.2 紫外-LiCl复合诱变突变菌株筛选 | 第59页 |
2.3 菌株PA-33紫外-亚硝酸复合诱变 | 第59-60页 |
2.3.1 菌株PA-33紫外-亚硝酸复合诱变致死率实验 | 第59-60页 |
2.3.2 紫外-亚硝酸复合诱变突变菌株筛选 | 第60页 |
2.4 菌株PA-33微波诱变 | 第60-62页 |
2.4.1 微波诱变火力强度确定 | 第60-61页 |
2.4.2 菌株PA-33微波诱变致死率实验 | 第61页 |
2.4.3 菌株PA-33微波诱变突变菌株筛选 | 第61-62页 |
2.5 菌株PA-33微波-超声波-DES复合诱变 | 第62-63页 |
2.5.1 微波-超声波-DES复合诱变致死率实验 | 第62页 |
2.5.2 微波-超声波-3%DES复合诱变突变菌株筛选 | 第62-63页 |
2.6 突变菌株传代稳定性测试 | 第63页 |
2.7 突变菌株抗菌活性测试 | 第63-64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64-66页 |
第六章 青霉PC-5发酵液抗菌谱和稳定性以及其发酵培养基优化研究 | 第66-7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6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66页 |
1.2 培养基 | 第66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66页 |
1.3.1 真菌PC-5抗菌谱测定 | 第66页 |
1.3.2 真菌PC-5发酵液稳定性的测定 | 第66页 |
1.3.3 真菌PC-5发酵培养基优化 | 第6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5页 |
2.1 真菌PC-5的抗菌谱测定 | 第66-68页 |
2.2 真菌PC-5的发酵液稳定性 | 第68-69页 |
2.2.1 热稳定性 | 第68页 |
2.2.2 酸碱稳定性 | 第68页 |
2.2.3 光照稳定性 | 第68-69页 |
2.3 真菌PC-5培养基优化 | 第69-75页 |
2.3.1 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筛选 | 第69-71页 |
2.3.2 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 | 第71-72页 |
2.3.3 最陡爬坡设计试验 | 第72页 |
2.3.4 Box-Behnken设计试验 | 第72-74页 |
2.4.5 模型验证 | 第74-75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75-7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1 总结 | 第76-77页 |
2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附录 | 第87-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