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1.1.1 中国传统节日现状 | 第9页 | 
| 1.1.2 中国传统节日衰落原因 | 第9-11页 | 
|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3.1 符号学与平面设计 | 第11-12页 | 
| 1.3.2 传统节日与设计 | 第12-13页 | 
| 1.3.3 传统节日与符号学 | 第13-14页 | 
| 1.3.4 总结 | 第14-15页 |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 1.4.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1.4.2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1.5 课题创新点 | 第16页 | 
| 1.6 课题框架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中国传统节日与设计符号学 | 第19-35页 | 
| 2.1 中国传统节日概述 | 第19-22页 | 
| 2.1.1 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发展 | 第19-20页 | 
| 2.1.2 传统节日分类 | 第20页 | 
| 2.1.3 传统节日的困境 | 第20-22页 | 
| 2.2 符号学概述 | 第22-28页 | 
| 2.2.1 符号学 | 第22-25页 | 
| 2.2.2 符号学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 第25-27页 | 
| 2.2.3 传统节日符号化 | 第27-28页 | 
| 2.3 传统节日与设计符号学的关系 | 第28-34页 | 
| 2.3.1 节日符号构建态度及认知度调查 | 第28-30页 | 
| 2.3.2 中西方节日比较 | 第30-32页 | 
| 2.3.3 符号能够大众引发对节日的记忆共鸣 | 第32-34页 | 
| 2.4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符号学下的中国传统节日再设计解析 | 第35-49页 | 
| 3.1 设计符号学下传统节日的特征 | 第35-39页 | 
| 3.1.1 时间性——以循环时间为主的传统节日 | 第35-36页 | 
| 3.1.2 时代性——节日内涵的不断变化 | 第36-37页 | 
| 3.1.3 象征性——求吉纳福的心理需求 | 第37-39页 | 
| 3.2 符号学下传统节日再设计的影响因素 | 第39-44页 | 
| 3.2.1 节日文化交流的媒介构建与语言传传播 | 第39-40页 | 
| 3.2.2 传统节日符号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冲突 | 第40-41页 | 
| 3.2.3 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的形式对接 | 第41-43页 | 
| 3.2.4 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的意义对接 | 第43-44页 | 
| 3.3 传统节日符号化的再设计基础 | 第44-48页 | 
| 3.3.1 传统节日符号化再设计的创新基础 | 第44-45页 | 
| 3.3.2 传统节日符号化的再设计基础 | 第45-48页 | 
| 3.4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中国传统节日符号化再设计方法 | 第49-65页 | 
| 4.1 传统节日符号系统的构建 | 第49-57页 | 
| 4.1.1 传统节日元素梳理 | 第49-50页 | 
| 4.1.2 传统节日符号类别的重新设定 | 第50-55页 | 
| 4.1.3 传统节日符号再设计的构建方式 | 第55-57页 | 
| 4.1.3.1 传统节日符号再设计的构建——明确意义 | 第56页 | 
| 4.1.3.2 传统节日符号再设计的构建——表达意义 | 第56-57页 | 
| 4.2 传统节日符号的再设计原则 | 第57-60页 | 
| 4.2.1 整体性 | 第57-58页 | 
| 4.2.2 提炼性 | 第58页 | 
| 4.2.3 抽象性 | 第58-59页 | 
| 4.2.4 商业性 | 第59-60页 | 
| 4.3 传统节日符号化再设计的设计要素 | 第60-64页 | 
| 4.3.1 色彩——引发情感共鸣 | 第60-61页 | 
| 4.3.2 图形——明确符号风格 | 第61-64页 | 
| 4.3.3 文字——充实符号意义 | 第64页 | 
| 4.4 小结 | 第64-65页 | 
| 第五章 传统节日符号化设计案例 | 第65-79页 | 
| 5.1 传统节日符号化再设计 | 第65-68页 | 
| 5.1.1 传统节日符号再设计分析 | 第65-67页 | 
| 5.1.2 设计要素在符号中的体现 | 第67-68页 | 
| 5.1.2.1 色彩 | 第67-68页 | 
| 5.1.2.2 图形 | 第68页 | 
| 5.1.2.3 文字 | 第68页 | 
| 5.2 野谷品牌标志与延展 | 第68-72页 | 
| 5.2.1 品牌标志 | 第68-69页 | 
| 5.2.2 VI基础设计 | 第69-72页 | 
| 5.3 设计方案展示 | 第72-77页 | 
| 5.3.1 “端午节”系列包装 | 第72-75页 | 
| 5.3.2 “春节”系列包装 | 第75-77页 | 
| 5.4 海报设计 | 第77页 | 
| 5.5 书籍设计 | 第77-79页 | 
| 结论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 附录 A | 第83-85页 | 
| 附录 B | 第85-12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26-128页 |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