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桥梁温度问题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3 目前钢混桥塔温度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温度场与温度效应分析基本理论 | 第18-32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温度场与温度荷载 | 第18-21页 |
2.2.1 温度荷载的形成 | 第20页 |
2.2.2 温度荷载的特点 | 第20-21页 |
2.3 温度场计算理论 | 第21-27页 |
2.3.1 热传导微分方程及其边界条件 | 第21-25页 |
2.3.2 近似数值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2.3.3 半经验半理论公式法 | 第27页 |
2.4 温度效应计算理论 | 第27-31页 |
2.4.1 温度应力 | 第27-28页 |
2.4.2 温度位移 | 第28页 |
2.4.3 温度效应的分析方法 | 第28-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日照作用下钢混桥塔的温度效应 | 第32-59页 |
3.1 工程背景 | 第32-35页 |
3.1.1 主桥布置图 | 第32页 |
3.1.2 主桥桥塔构造 | 第32-35页 |
3.1.3 桥塔钢箱段与混凝土段连接处 | 第35页 |
3.2 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35-39页 |
3.2.1 桥塔材料热物理参数 | 第35-36页 |
3.2.2 桥塔热物理参数的取值 | 第36页 |
3.2.3 桥塔热边界参数 | 第36-39页 |
3.3 ANSYS热分析有限元 | 第39-40页 |
3.4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0-42页 |
3.4.1 计算的基本假定 | 第40页 |
3.4.2 ANSYS建模 | 第40-42页 |
3.5 日照时钢混桥塔温度效应分析 | 第42-53页 |
3.5.1 钢混桥塔温度场分布 | 第42-45页 |
3.5.2 钢混桥塔温度应力分布 | 第45-49页 |
3.5.3 钢混桥塔位移分布 | 第49-52页 |
3.5.4 结论 | 第52-53页 |
3.6 钢混段二维模型的计算 | 第53-57页 |
3.6.1 二维模型的建立 | 第53页 |
3.6.2 温度场分布情况 | 第53-54页 |
3.6.3 温度应力、应变分布情况 | 第54-56页 |
3.6.4 结论 | 第56-5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寒潮作用下钢混桥塔的温度效应 | 第59-75页 |
4.1 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59-61页 |
4.1.1 综合换热系数 | 第60页 |
4.1.2 空气温度 | 第60-61页 |
4.2 寒潮时整体钢混桥塔温度效应分析 | 第61-69页 |
4.2.1 钢混桥塔温度场 | 第61-63页 |
4.2.2 钢混桥塔温度应力 | 第63-68页 |
4.2.3 钢混桥塔位移 | 第68页 |
4.2.4 结论 | 第68-69页 |
4.3 寒潮时钢混段截面二维模型分析 | 第69-73页 |
4.3.1 温度场分布情况 | 第69-71页 |
4.3.2 温度应力、应变分布情况 | 第71-73页 |
4.3.3 结论 | 第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5章 桥塔钢混结合段水化热分析 | 第75-88页 |
5.1 钢混结合段设计构造 | 第76-77页 |
5.2 钢混结合段混凝土施工 | 第77-78页 |
5.2.1 温度控制的原则 | 第77页 |
5.2.2 钢混结合段混凝土施工原则 | 第77-78页 |
5.3 混凝土水化热放热规律 | 第78-80页 |
5.3.1 水化热与绝热温升的传统模型 | 第78-79页 |
5.3.2 基于水化度方法的水泥水化热和混凝土绝热温升 | 第79-80页 |
5.4 基于ANSYS的水化热计算分析 | 第80-84页 |
5.4.1 基本假定 | 第80页 |
5.4.2 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80-81页 |
5.4.3 桥塔钢混段模型 | 第81页 |
5.4.4 ANSYS中钢混段温度场 | 第81-84页 |
5.5 水化热温度场的监测 | 第84-86页 |
5.5.1 测点布置 | 第84页 |
5.5.2 测试结果 | 第84-86页 |
5.5.3 钢混段内温度场计算值与测试值比较分析 | 第8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8-90页 |
6.1 总结 | 第88-89页 |
6.2 展望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