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10-2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2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五、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六、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19-20页 |
七、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第20-21页 |
第一章 新公共管理理论:透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困境的视角.. | 第21-25页 |
第一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特质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 第21-22页 |
一、把服务公众需求作为工作目标 | 第21-22页 |
二、把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入公共服务 | 第22页 |
三、实施部分公共服务有偿收费 | 第22页 |
第二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缺陷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 | 第22-25页 |
一、公共性与管理主义的矛盾 | 第23页 |
二、笃信市场与市场缺陷的矛盾 | 第23页 |
三、“顾客”与“公民”的矛盾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模式 | 第25-30页 |
第一节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主要模式 | 第26-28页 |
一、甲乙方模式 | 第26页 |
二、学校注册企业经营模式 | 第26-27页 |
三、社会企业参与经营模式 | 第27页 |
四、多个校区多元经营模式 | 第27页 |
五、集团化经营模式 | 第27-28页 |
第二节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的分析 | 第28-30页 |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优势 | 第28页 |
二、各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28-30页 |
第三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以上海市H高校为例 | 第30-36页 |
第一节 H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情况 | 第30-31页 |
一、后勤组织机构情况 | 第30页 |
二、后勤社会化改革背景 | 第30-31页 |
第二节 H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过程 | 第31-32页 |
一、第一次社会化改革 | 第31-32页 |
二、H高校第二次后勤社会化改革 | 第32页 |
第三节 H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典型做法 | 第32-36页 |
一、管理规范化 | 第33页 |
二、运作精细化 | 第33-34页 |
三、保障专业化 | 第34-35页 |
四、服务人性化 | 第35-36页 |
第四章 从师生满意度看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 | 第36-51页 |
第一节 H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服务质量调查分析 | 第36-47页 |
一、校园环境绿化满意程度 | 第36-38页 |
二、学生宿舍服务满意程度 | 第38-40页 |
三、学校食堂服务满意程度 | 第40-42页 |
四、商业街服务的满意程度 | 第42-44页 |
五、学校医院服务满意程度 | 第44-45页 |
六、学校维修服务满意程度 | 第45-47页 |
第二节 后勤满意度调查与后勤社会化的困境 | 第47-51页 |
一、“教”“社”之争与经营环境 | 第47-48页 |
二、市场化与公益性的“两难” | 第48-49页 |
三、后勤实体的发展定位与方向 | 第49页 |
四、产权不明与发展后劲 | 第49-50页 |
五、管理人才与企业发展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新时代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策建议 | 第51-57页 |
第一节 新时代对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第52-57页 |
一、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心” | 第52-53页 |
二、建立社会化改革配套政策体系 | 第53-54页 |
三、优化后勤实体的运行机制 | 第54-55页 |
四、细化后勤人员收入分配 | 第55-56页 |
五、实施“因校制宜”改革模式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