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序言 | 第16-56页 |
1.1 本草考证 | 第16-24页 |
1.2 牡丹皮商品规格及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1.3 芍药属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27-53页 |
1.4 研究意义与思路 | 第53-56页 |
第二章 产地及市场调查 | 第56-66页 |
2.1 产地调查 | 第56-61页 |
2.2 市场流通情况调查 | 第61-6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三章 基于UPLC-Q-TOF-MS的牡丹皮化学成分分析 | 第66-88页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6-6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67-68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68-8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四章 熏硫及脱硫前后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 第88-102页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8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89-92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92-9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9-102页 |
第五章 不同产地牡丹皮差异成分分析 | 第102-110页 |
5.1 实验试剂、仪器及材料 | 第103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103页 |
5.3 数据处理 | 第103-10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六章 牡丹根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 第110-118页 |
6.1 实验仪器、试剂及材料 | 第110-111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111页 |
6.3 实验结果 | 第111-11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七章 牡丹皮化学成分与性状大小相关性研究 | 第118-126页 |
7.1 实验试剂、仪器和材料 | 第118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118-119页 |
7.3 实验结果 | 第119-124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八章 牡丹皮商品规格等级标准草案 | 第126-132页 |
8.1 牡丹皮商品规格划分依据 | 第126-127页 |
8.2 牡丹皮药材性状数据分析 | 第127-132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2页 |
附录1 牡丹皮商品规格等级变迁 | 第142-145页 |
附录2 产地及市场调查 | 第145-147页 |
附录3 重要化合物质谱碎片信息 | 第147-166页 |
附录4 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原始数据 | 第166-167页 |
附录5 10 种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测定原始数据 | 第167-174页 |
附录6 性状测定原始数据 | 第174-208页 |
致谢 | 第208-20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