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DMP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及储层预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4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内外生物礁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生物礁储层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2-14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4-17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4-15页 |
2.2 区域构造位置和地震地质条件 | 第15页 |
2.3 晚二叠世末期区域沉积特征 | 第15-17页 |
第3章 长兴组生物礁及其储层特征 | 第17-21页 |
3.1 长兴组岩性特征 | 第17-18页 |
3.2 生物礁及储层地震响应特征 | 第18-20页 |
3.2.1 生物礁的形成条件 | 第18页 |
3.2.2 生物礁的地震反射结构分析 | 第18-19页 |
3.2.3 生物礁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 | 第19-20页 |
3.3 生物礁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 第20-21页 |
第4章 长兴组生物礁有利相带及礁体预测 | 第21-32页 |
4.1 上二叠统地震相与沉积相分析 | 第21-22页 |
4.2 生物礁有利相带地震预测技术 | 第22-25页 |
4.2.1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 第22-23页 |
4.2.2 时差分析技术 | 第23-25页 |
4.2.3 层拉平分析技术 | 第25页 |
4.3 生物礁台缘相带预测 | 第25-28页 |
4.4 生物礁预测 | 第28-32页 |
4.4.1 生物礁模式分析 | 第28-30页 |
4.4.2 生物礁展布预测 | 第30-32页 |
第5章 生物礁储层预测 | 第32-49页 |
5.1 储层预测敏感参数选取 | 第32-33页 |
5.2 主要地震反演方法及优选问题 | 第33-37页 |
5.3 基于模型测井约束反演 | 第37-40页 |
5.3.1 关键步骤 | 第37-39页 |
5.3.2 模型反演效果分析 | 第39-40页 |
5.4 孔隙度反演技术 | 第40-46页 |
5.4.1 孔隙度反演技术及特点 | 第40-41页 |
5.4.2 概率神经网络(PNN)原理 | 第41-42页 |
5.4.3 孔隙度反演流程及应用效果 | 第42-46页 |
5.5 长兴组生物礁储层平面分布预测 | 第46-49页 |
第6章 生物礁储层流体识别 | 第49-54页 |
6.1 频率衰减技术原理 | 第49-52页 |
6.2 长兴组生物礁流体平面分布预测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