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川西南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9-17页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9-13页
        1.2.1 微生物碳酸盐岩的研究现状第9-11页
        1.2.2 四川盆地灯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2-13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3-14页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4页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14-15页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第15-17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7-21页
    2.1 研究区构造特征第17-19页
    2.2 地层特征第19-21页
第3章 沉积特征第21-49页
    3.1 沉积组构第21-24页
        3.1.1 凝块组构第21页
        3.1.2 叠层组构第21-23页
        3.1.3 泡沫绵层组构第23页
        3.1.4 枝状组构第23-24页
    3.2 扫描电镜下的微生物结构特征第24-26页
    3.3 沉积微相划分第26-35页
        3.3.1 凝块粘结岩(MF1)第27-28页
        3.3.2 纹层叠层粘结岩(MF2)第28-30页
        3.3.3 泡沫绵层粘结岩(MF3)第30页
        3.3.4 凝块粘结集合颗粒岩(MF4)第30-31页
        3.3.5 核形石漂浮岩(MF5)第31-32页
        3.3.6 亮晶胶结的核形石粘结岩(MF6)第32-33页
        3.3.7 窗格孔粘结岩(MF7)第33-34页
        3.3.8 葡萄花边状云岩(MF8)第34-35页
    3.4 典型钻井剖面微相组合特征第35-49页
        3.4.1 汉深1井第35-38页
        3.4.2 金口河剖面第38-46页
        3.4.3 先锋剖面第46-49页
第4章 储层特征第49-73页
    4.1 储层物性第49-50页
    4.2 储层沥青特征第50-55页
    4.3 储集空间类型第55-59页
        4.3.1 微生物格架(溶)孔第55页
        4.3.2 葡萄花边内溶孔第55-57页
        4.3.3 岩溶孔洞第57-58页
        4.3.4 晶间孔、晶间溶孔第58页
        4.3.5 裂缝第58-59页
    4.4 成岩作用特征第59-73页
        4.4.1 白云石化作用第59-65页
        4.4.2 胶结作用第65-66页
        4.4.3 重结晶作用第66页
        4.4.4 硅化作用第66-68页
        4.4.5 溶蚀作用第68页
        4.4.6 构造作用第68-69页
        4.4.7 压溶作用第69-70页
        4.4.8 充填作用第70-71页
        4.4.9 成岩演化序列与孔隙演化第71-73页
第5章 微生物岩储层主控因素第73-81页
    5.1 研究区典型井和剖面特征对比第73-75页
        5.1.1 沉积特征对比第73-74页
        5.1.2 储层特征对比第74-75页
    5.2 储层主控因素第75-81页
        5.2.1 沉积微相对储层的影响第75-77页
        5.2.2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第77-80页
        5.2.3 构造破裂运动对储层的影响第80-81页
结论第81-83页
致谢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9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川西北地区泥盆系观雾山组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研究
下一篇:川东DMP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及储层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