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创新点 | 第9-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1.2.1 等效介质模型和波致流模型 | 第14-19页 |
1.2.2 超声和低频实验 | 第19-23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低频地震岩石物理测量系统改进及标定 | 第25-49页 |
2.1 低频测量基本原理 | 第25-27页 |
2.2 低频地震岩石物理测量系统及其改进 | 第27-39页 |
2.2.1 测量系统概述 | 第27-29页 |
2.2.2 样品制备 | 第29-31页 |
2.2.3 微弱应变信号采集方法改进 | 第31-33页 |
2.2.4 误差分析 | 第33-39页 |
2.3 改进后测量系统标定实验 | 第39-48页 |
2.3.1 参考铝样 | 第40-41页 |
2.3.2 有机玻璃 | 第41-46页 |
2.3.3 干燥岩样 | 第46-48页 |
2.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油饱和度、粘度及油水混合对地震频段频散衰减的影响 | 第49-77页 |
3.1 多孔介质波致流岩石物理模型 | 第50-62页 |
3.1.1 Gassmann流体替换理论 | 第50-53页 |
3.1.2 Biot理论 | 第53-57页 |
3.1.3 喷射流模型 | 第57-58页 |
3.1.4 斑块饱和模型 | 第58-62页 |
3.2 不同油饱和度、粘度及油水混合实验 | 第62-65页 |
3.2.1 实验样品 | 第62-63页 |
3.2.2 饱和驱替流体性质 | 第63页 |
3.2.3 实验流程 | 第63-65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65-73页 |
3.3.1 低粘度油饱和 | 第65-69页 |
3.3.2 高粘度油饱和及油水混合 | 第69-73页 |
3.4 频散衰减机制分析 | 第73-75页 |
3.4.1 低粘度油和高粘度油饱和 | 第73-74页 |
3.4.2 油水混合 | 第74-75页 |
3.5 小结 | 第75-77页 |
第4章 介、微观双尺度流体流动实验及建模研究 | 第77-97页 |
4.1 部分饱和砂岩实验 | 第78-80页 |
4.1.1 实验样品及饱和流体性质 | 第78-79页 |
4.1.2 实验流程 | 第79-80页 |
4.2 超声和低频实验结果 | 第80-85页 |
4.2.1 岩样超声纵横波速度 | 第80-81页 |
4.2.2 低频实验结果 | 第81-85页 |
4.3 岩石物理建模 | 第85-93页 |
4.3.1 数据验证 | 第86页 |
4.3.2 频散衰减有关的波致流机制 | 第86-90页 |
4.3.3 双尺度流体流动模型 | 第90-93页 |
4.4 实验结果分析探讨 | 第93-95页 |
4.5 小结 | 第95-9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5.1 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97-98页 |
5.2 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内容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9页 |
附录A Kramers-Kronig关系 | 第109页 |
附录B 线性粘弹性介质模型 | 第109-113页 |
B.1 标准线性固体模型 | 第109-111页 |
B.2 Cole-Cole模型 | 第111-113页 |
附录C 岩石物理模型相关参数 | 第113-115页 |
C.1 Gassmann方程所需物理参数 | 第113页 |
C.2 Biot理论所需物理参数 | 第113-114页 |
C.3 喷射流理论所需物理参数 | 第114页 |
C.4 斑块饱和理论所需物理参数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16-11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