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硅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

适用于光聚合体系的功能化二氧化硅粒子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59页
    1.1 二氧化硅材料第19-21页
    1.2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技术第21-26页
        1.2.1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材料的发展历程第21-24页
        1.2.2 纳米二氧化硅制备的化学机理第24-26页
    1.3 纳米二氧化硅材料的应用第26-34页
        1.3.1 高性能油墨第26页
        1.3.2 涂料第26-29页
        1.3.3 纳米复合材料第29-34页
    1.4 光聚合技术第34-40页
        1.4.1 氧阻聚的机理第34-35页
        1.4.2 克服氧阻聚的方法第35-39页
        1.4.3 光引发剂的活性第39页
        1.4.4 光引发前线聚合第39-40页
    1.5 论文选题思路第40-42页
    参考文献第42-59页
第二章 材料制备及实验研究方法第59-73页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第59-60页
        2.1.1 实验原料第59页
        2.1.2 实验仪器第59-60页
    2.2 实验方法第60-67页
        2.2.1 迁移性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制备第60页
        2.2.2 迁移性可光聚合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制备第60-61页
        2.2.3 硅烷化含氟光引发剂(Si-2959-F、F-2959-Si)的制备第61-64页
        2.2.4 迁移性可光引发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制备第64-65页
        2.2.5 迁移性可光引发可光交联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制备第65页
        2.2.6 硅烷化光引发剂(BP-Si)的制备第65-66页
        2.2.7 可光引发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制备第66-67页
    2.3 研究方法第67-73页
        2.3.1 结构表征第67-68页
        2.3.2 性能表征第68-73页
第三章 迁移性可光聚合纳米二氧化硅的性能研究第73-85页
    3.1 概述第73-74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74-81页
        3.2.1 产物化学结构表征第74-76页
        3.2.2 光聚合动力学的研究第76-78页
        3.2.3 二氧化硅颗粒在聚合物中的分布特征第78-80页
        3.2.4 表面润湿性能分析第80-81页
        3.2.5 表面硬度第81页
    3.3 结论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第四章 迁移性可光引发纳米二氧化硅的性能研究第85-103页
    4.1 概述第85-86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86-98页
        4.2.1 产物化学结构表征第86-88页
        4.2.2 光聚合动力学的研究第88-89页
        4.2.3 基材表面元素分析第89-90页
        4.2.4 表面润湿性能分析第90-91页
        4.2.5 迁移性可光引发纳米二氧化硅的结构表征第91-93页
        4.2.6 抗氧阻聚性能的研究第93-96页
        4.2.7 迁移性能分析第96-98页
        4.2.8 表面硬度第98页
    4.3 结论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3页
第五章 迁移性可光引发可光交联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性能研究第103-117页
    5.1 概述第103-104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104-114页
        5.2.1 迁移性可光引发纳米二氧化硅的结构表征第104-105页
        5.2.2 抗氧阻聚性能的研究第105-107页
        5.2.3 迁移性能分析第107-111页
        5.2.4 表面润湿性能第111-112页
        5.2.5 表面硬度第112页
        5.2.6 二次聚合第112-114页
    5.3 结论第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17页
第六章 无引发剂残留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117-129页
    6.1 概述第117页
    6.2 结果与讨论第117-125页
        6.2.1 结构表征第117-119页
        6.2.2 二氧化硅颗粒在聚合物中的分布特征第119-120页
        6.2.3 聚合物分子量测定第120-121页
        6.2.4 光引发剂在聚合物中的析出第121-123页
        6.2.5 聚合反应温度变化第123页
        6.2.6 间接细胞毒性测试实验第123-125页
    6.3 结论第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29页
第七章 结论第129-131页
致谢第131-133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第133-135页
作者简介第135-137页
导师简介第137-138页
附件第138-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合物链结构影响纳米颗粒分散及橡塑共混中的相变机理研究
下一篇:新型H/V/R-TDMA的设计搭建及其对碳质气溶胶物理性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