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家庭教育论文

X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叙事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7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10-13页
        一、研究背景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12页
        三、理论基础第12-13页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3-21页
        一、国外相关研究第13-14页
        二、国内相关研究第14-20页
        三、研究述评第20-21页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第21-23页
        一、留守儿童第21-22页
        二、隔代教育第22-23页
    第四节 研究设计第23-27页
        一、研究思路第23页
        二、研究方法第23-24页
        三、研究对象的选定第24-26页
        四、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第26页
        五、研究伦理第26-27页
第二章 进入现场第27-34页
    第一节 村之印象第28-29页
    第二节 初见小溪第29-30页
    第三节 老师眼中的小溪第30-32页
    第四节 家庭成员眼中的小溪第32-34页
第三章 隔代教育故事的呈现与解读第34-42页
    第一节 小溪的周末生活记录表第34-36页
    第二节 小溪的隔代教育故事第36-42页
        一、傻傻分不清楚的“手指算”:经验式教育方法与认知冲突第36-38页
        二、“打你你就打回去啊”:粗暴型教育方式与是非观念第38-39页
        三、有种夙敌叫“别人家的孩子”:片面的归因方式与消极的自我评价第39-40页
        四、被“囚禁”的“小鸟”:活动场所的限制与成长环境的单一第40-42页
第四章 分析与思考: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第42-50页
    第一节 祖辈自身条件的限制第42-45页
        一、祖辈身体状况的限制第42-43页
        二、祖辈空闲时间的限制第43页
        三、祖辈教育素养的限制第43-45页
    第二节 父辈的关注与监管不足第45-46页
        一、父母缺乏主体责任意识第45-46页
        二、父母未能承担监管职责第46页
    第三节 学校可提供的支持有限第46-48页
        一、教师忙于自身的教学任务,无法给予留守儿童过多关爱第47页
        二、学校缺少专业的心理教师,无法提供科学的心理疏导第47-48页
    第四节 社区教育的缺失第48-50页
        一、社区教育环境的缺失第49页
        二、社区教育帮扶的缺失第49-50页
第五章 优化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对策建议第50-59页
    第一节 祖辈层面第50-52页
        一、更新隔代教育观念第50-51页
        二、提高自身教育素养第51-52页
    第二节 父辈层面第52-53页
        一、转变观念,自觉履行教育义务第52-53页
        二、充当桥梁,助力开展家校合作第53页
    第三节 学校层面第53-55页
        一、通过家校合作与隔代家庭建立有效沟通第54页
        二、利用同伴关系组织“学习互助小组”第54页
        三、寻求与师范类高校合作的机会第54-55页
    第四节 社区层面第55-57页
        一、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环境第55-56页
        二、开展各种社区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第56-57页
    第五节 结语第57-59页
        一、研究不足第57页
        二、未来研究方向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附录 访谈提纲第62-64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64-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纳教育视角下农村留守妇女成人教育参与障碍研究--基于河南省潢川县的调查
下一篇:网络时代背景下云南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及共享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