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早衰突变体es-32的理化鉴定与基因定位
致谢 | 第5-11页 |
缩略词 | 第11-12页 |
摘要 | 第12-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5-30页 |
1.1 植物衰老过程中的变化 | 第15-19页 |
1.1.1 细胞结构变化 | 第16-17页 |
1.1.2 生理生化指标 | 第17-19页 |
1.2 影响衰老的因素 | 第19-23页 |
1.2.1 环境因素 | 第19-20页 |
1.2.2 激素 | 第20-21页 |
1.2.3 源库关系 | 第21-22页 |
1.2.4 根系与衰老关系 | 第22-23页 |
1.3 植物衰老的机制 | 第23-25页 |
1.3.1 光碳失衡假说 | 第23页 |
1.3.2 DNA损伤假说 | 第23-24页 |
1.3.3 程序性细胞死亡 | 第24-25页 |
1.4 与水稻衰老相关的突变体 | 第25-29页 |
1.5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9-30页 |
2. 水稻早衰突变体的表型特征及其生理生化特性 | 第30-42页 |
2.1 材料及方法 | 第30-33页 |
2.1.1 es-32突变体材料获得 | 第30页 |
2.1.2 突变体表型分析 | 第30-31页 |
2.1.3 突变体生理生化特性 | 第31-32页 |
2.1.4 叶片细胞透射电镜观察 | 第32-3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2.2.1 早衰突变体的农艺性状 | 第33-35页 |
2.2.2 早衰突变体生理生化特征 | 第35-39页 |
2.2.3 早衰突变体叶片超微结构观察 | 第39-40页 |
2.3 讨论 | 第40-42页 |
3. 水稻早衰突变体的品质性状 | 第42-49页 |
3.1 材料及方法 | 第42-44页 |
3.1.1 实验材料的获得 | 第42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3.2.1 直链淀粉、胶稠度和糊化温度的差异 | 第44页 |
3.2.2 es-32和9311的RVA谱参数 | 第44-45页 |
3.2.3 水稻淀粉粒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45-47页 |
3.3 讨论 | 第47-49页 |
4. 水稻早衰突变体的基因定位 | 第49-54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49-51页 |
4.1.1 材料的获得 | 第49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2页 |
4.2.1 遗传分析 | 第51页 |
4.2.2 分子标记分析结果 | 第51-52页 |
4.3 讨论 | 第52-5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4-57页 |
5.1 结论 | 第54-55页 |
5.2 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