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20-43页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36页 |
三、基本思路与主要创新 | 第36-4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40-43页 |
第一章 发展价值的管理哲学审视 | 第43-75页 |
第一节 发展问题的阐释 | 第43-53页 |
一、发展的认识流变 | 第43-48页 |
二、管理哲学视域下发展的内涵与特点 | 第48-53页 |
第二节 管理哲学视域下发展价值的基本规定 | 第53-65页 |
一、管理哲学视域下发展价值的涵义与特点 | 第54-58页 |
二、管理与发展价值 | 第58-60页 |
三、管理哲学视域下发展价值的理论基础 | 第60-63页 |
四、管理哲学视域下发展价值的存在原则 | 第63-65页 |
第三节 发展价值研究的多学科视角 | 第65-73页 |
一、发展政治学——国家进步 | 第66-68页 |
二、发展经济学——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可持续 | 第68-70页 |
三、发展社会学——社会结构变迁的平衡 | 第70-71页 |
四、发展哲学——发展合理性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二章 管理哲学视域下发展价值的历史回溯 | 第75-104页 |
第一节 古典管理时期的发展价值——效率至上 | 第76-83页 |
一、古典管理时期发展价值产生的人性基础——“经济人”人性观 | 第76-77页 |
二、古典管理时期发展价值的实现——手段与工具的科学化 | 第77-79页 |
三、古典管理时期的发展模式——客体至上的机械论发展 | 第79-81页 |
四、古典管理时期发展价值的现实意义——促进物质繁荣 | 第81-83页 |
第二节 行为科学时期的发展价值——人的行为意义 | 第83-90页 |
一、行为科学时期发展价值产生的人性基础——“社会人”人性观 | 第83-84页 |
二、行为科学时期发展价值的实现——人的重要性凸显 | 第84-86页 |
三、行为科学时期的发展模式——主体至上的关系论发展 | 第86-88页 |
四、行为科学时期发展价值的现实意义——人的社会形式的变革 | 第88-90页 |
第三节 系统权变时期的发展价值——人与事的结合 | 第90-96页 |
一、系统权变时期发展价值产生的人性基础——“复杂人”人性观 | 第90-91页 |
二、系统权变时期发展价值的实现——要素多元化的联系 | 第91-93页 |
三、系统权变时期的发展模式——主客体结合的整体论发展 | 第93-94页 |
四、系统权变时期发展价值的现实意义——人与多元要素共同构建 | 第94-96页 |
第四节 知识与文化管理时期的发展价值——人的主体性回归 | 第96-102页 |
一、知识与文化管理时期发展价值产生的人性基础——“文化人”人性观 | 第96-98页 |
二、知识与文化管理时期发展价值的实现——知识增长与文化影响 | 第98-99页 |
三、知识与文化管理时期的发展模式——主体性回归的创新论发展 | 第99-100页 |
四、知识与文化管理时期发展价值的现实意义——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 第100-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三章 现代管理的发展价值取向 | 第104-134页 |
第一节 单一价值转向多元价值 | 第104-113页 |
一、多元价值的诠释 | 第105-109页 |
二、效率与多元价值的关系 | 第109-113页 |
第二节 经济增长转向社会整体综合发展 | 第113-118页 |
一、发展等同于经济的增长 | 第113-115页 |
二、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与社会结构变革的统一 | 第115-116页 |
三、社会整体综合的发展 | 第116-118页 |
第三节 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 第118-124页 |
一、以物为本与人的“异化” | 第118-120页 |
二、物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 | 第120-122页 |
三、以人为本与人的自我诠释 | 第122-124页 |
第四节 科学性转向伦理性 | 第124-133页 |
一、科学性的一种面向 | 第125-127页 |
二、主体向善的伦理性 | 第127-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四章 发展价值对管理的意义 | 第134-160页 |
第一节 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标准的价值尺度 | 第134-144页 |
一、“整体人”人性观的认识 | 第135-138页 |
二、人的全面发展 | 第138-140页 |
三、人的自由拓展 | 第140-143页 |
四、人的幸福获得 | 第143-144页 |
第二节 构建新的发展观 | 第144-150页 |
一、整体性发展观 | 第145-146页 |
二、综合性发展观 | 第146-148页 |
三、协调性发展观 | 第148-149页 |
四、向善性发展观 | 第149-150页 |
第三节 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 | 第150-158页 |
一、一元单线的“进步论”发展方式的价值困境 | 第151-153页 |
二、发展价值强调发展的多样性与特殊性 | 第153-155页 |
三、发展价值强调发展的科学性与道德性 | 第155-157页 |
四、发展价值强调发展的全面性与可持续性 | 第157-158页 |
本章小结 | 第158-160页 |
第五章 发展价值实现的困境与救治 | 第160-187页 |
第一节 发展价值实现的困境 | 第160-171页 |
一、管理“价值中立”——发展价值实现的主体困境 | 第161-164页 |
二、管理“工具主义”——发展价值实现的理性困境 | 第164-168页 |
三、管理“GDP主义”——发展价值实现的目标困境 | 第168-171页 |
第二节 发展价值实现困境的救治 | 第171-185页 |
一、构建目标:以人为核心 | 第172-174页 |
二、理性重建:价值理性与公共理性 | 第174-177页 |
三、救治方式:法治与伦理的结合 | 第177-181页 |
四、路径选择:管理向治理的跃迁 | 第181-185页 |
本章小结 | 第185-187页 |
第六章 中国发展价值的反思与重构 | 第187-215页 |
第一节 中国发展价值的内容与限度 | 第188-198页 |
一、中国发展价值的内容 | 第188-193页 |
二、中国发展价值的管理限度 | 第193-198页 |
第二节 中国发展价值的作用 | 第198-205页 |
一、务实的发展理念与经济建设 | 第198-200页 |
二、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新活力 | 第200-202页 |
三、强政府的管理体制与发展稳定性 | 第202-203页 |
四、政府体制改革与渐进发展方式 | 第203-205页 |
第三节 中国发展价值重构诉求 | 第205-214页 |
一、理念诉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 第205-209页 |
二、现实诉求: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伦理化 | 第209-214页 |
本章小结 | 第214-215页 |
结论 | 第215-217页 |
参考文献 | 第217-226页 |
致谢 | 第226-22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28-2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