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论文--仿生学论文--生物信息论论文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预测拟南芥功能关联互作组和基于网络驱动的组学数据分析系统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页
术语表第9-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6页
    1.1. 引言第14-15页
    1.2. 拟南芥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现状第15-19页
        1.2.1. 实验验证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第15-18页
        1.2.2. 预测得到的拟南芥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 组学数据分析策略研究现状第19-21页
    1.4. 课题目的第21-22页
    1.5. 研究策略与研究流程第22-23页
    1.6. 论文内容和章节安排第23-26页
第二章 拟南芥功能关联在线数据资源的评估与整合第26-39页
    2.1. 引言第26-28页
    2.2. 高质量拟南芥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的搜集与整合第28-31页
        2.2.1 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来源第28-29页
        2.2.2 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的筛选与整合第29-30页
        2.2.3 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集的GO功能分布检测第30-31页
    2.3. 拟南芥分子功能关联侧面证据的搜集与整合第31-35页
        2.3.1. 基因共表达第32页
        2.3.2. 共注释第32-33页
        2.3.3. 蛋白质结构域互作第33-34页
        2.3.4. 亚细胞共定位第34页
        2.3.5. 系统发育谱第34页
        2.3.6. 同源互作第34-35页
    2.4. 评估拟南芥分子功能关联侧面证据的统计学效力第35-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基于SVM方法预测拟南芥基因功能关联网络第39-46页
    3.1. 引言第39-40页
    3.2. SVM模型建立的数据集准备第40-41页
        3.2.1. 正负例子集准备第40页
        3.2.2. 训练集与测试集划分第40-41页
    3.3. SVM参数优化与模型建立第41-44页
        3.3.1. 交叉验证优化SVM模型参数第41-42页
        3.3.2. 初步搜索与精细搜索第42-43页
        3.3.3. SVM模型的统计学特性评估第43-44页
    3.4. 估计拟南芥相互作用组大小第44-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评估拟南芥基因功能关联网络第46-55页
    4.1. 引言第46-47页
    4.2. 拟南芥在线预测相互作用组资源的搜集与比较第47-49页
    4.3. 利用相互作用组预测基因功能第49页
    4.4. 评估PAIR v5.0作为功能关联网络的质量第49-54页
        4.4.1. 准备目标基因集第50页
        4.4.2. 绘制准确率-召回率曲线第50-52页
        4.4.3. PAIR v5.0网络特性的解释第52-54页
    4.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建立基于功能互作网络的组学数据分析系统第55-68页
    5.1. 引言第55-56页
    5.2. 基因集关联分析的两个假设第56-58页
    5.3. 两个假设的验证第58-59页
        5.3.1. 假设一的验证第58-59页
        5.3.2. 假设二的验证第59页
    5.4. PAIRv5.0与GSLA的网络工具平台的建立第59-67页
        5.4.1. PAIRv5.0在线数据库第60-65页
        5.4.2. 基于GSLA的在线组学数据分析平台第65-67页
    5.5.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六章 利用GSLA分析在拟南芥种子萌发过程中观测到的组学数据变化第68-89页
    6.1. 引言第68-70页
    6.2. 通过分析组学数据比较GSLA与传统分析方法的差异第70-72页
    6.3. 利用GSLA预测拟南芥种子萌发中潜在的对ABA激素过敏感表型第72-79页
        6.3.1. 拟南芥中ABA,PCD,以及种子萌发过程调控通路的研究背景第72-74页
        6.3.2. 利用GSLA揭示对照组差异表迖基因相关联的PCD信号通路第74-78页
        6.3.3. 利用PAIR v5.0功能联网络抓取造成ABA过敏感表型的关键基因第78-79页
    6.4. 利用GSLA区分flu与fc突变型相似表型背后的差异化响应机制第79-88页
        6.4.1. 拟南芥flu与fc突变种的种子萌过程中光发育调控通路的研究背景第79-82页
        6.4.2. 利用GSLA分析flu与fc突变型种子萌发中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第82-85页
        6.4.3. 利用GSLA分析fc突变型发育受阻表型的调控逻辑第85-88页
    6.5.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七章 讨论及展望第89-97页
    7.1. 工作总结第89-90页
    7.2. GSLA/PAIR分析系统独特的分析特性第90-94页
    7.3. 进一步探索并完善基于GSLA/PAIR的组学数据分析方法第94-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8页
附录Ⅰ第108-113页
作者简介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铜绿假单胞菌T6SS效应—免疫蛋白以及酿酒酵母Wss1结构与功能研究
下一篇:鱼腥蓝细菌碱性/中性蔗糖酶InvA和InvB的结构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