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客车论文

基于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的车内振动控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4页
    1.1 整车NVH控制的意义第12-13页
    1.2 整车NVH性能及分析方法第13-17页
        1.2.1 整车NVH性能分析第13-14页
        1.2.2 整车NVH性能分析方法第14-17页
    1.3 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研究现状第17-22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7-20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20-22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2-24页
第2章 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第24-40页
    2.1 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的分类第24-27页
        2.1.1 传统TPA第24-25页
        2.1.2 工作TPA第25-26页
        2.1.3 OPAX第26-27页
        2.1.4 不同TPA方法的对比第27页
    2.2 传统TPA方法基本原理第27-29页
    2.3 结构载荷识别方法第29-34页
        2.3.1 直接法第29-30页
        2.3.2 动刚度法第30页
        2.3.3 逆矩阵法第30-34页
    2.4 结构传递函数获取方法第34-39页
        2.4.1 相干函数法第34-36页
        2.4.2 模态叠加法第36-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3章 基于试验的振动传递路径分析第40-68页
    3.1 传递路径分析建模第40-42页
        3.1.1 整车振动激励源分析第40-41页
        3.1.2 传递路径分析建模第41-42页
    3.2 传递路径分析数据采集第42-47页
        3.2.1 试验准备第42-45页
        3.2.2 工况数据采集第45-46页
        3.2.3 结构传递函数获取第46-47页
    3.3 车内振动水平分析第47-50页
    3.4 主要振动传递路径识别第50-63页
        3.4.1 匀速60km/h主要振动传递路径识别第50-58页
        3.4.2 匀速90km/h主要振动传递路径识别第58-61页
        3.4.3 主要振动传递路径识别结果第61-63页
    3.5 根源分析第63-67页
        3.5.1 悬置系统传递率分析第63-65页
        3.5.2 传递特性分析第65-67页
    3.6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4章 基于有限元仿真的振动传递路径分析第68-84页
    4.1 整车有限元建模与模态分析第68-73页
        4.1.1 轻型客车整车有限元建模第68-71页
        4.1.2 模态分析理论第71-72页
        4.1.3 轻型客车整车模态计算第72-73页
    4.2 有限元模型正确性初步验证第73-75页
    4.3 基于有限元仿真的主要振动传递路径识别第75-80页
        4.3.1 匀速60km/h主要振动传递路径识别第75-78页
        4.3.2 匀速90km/h主要振动传递路径识别第78-80页
    4.4 试验TPA与有限元仿真TPA结果对比第80-82页
    4.5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5章 基于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的优化与振动控制第84-104页
    5.1 整车刚柔耦合建模第84-94页
        5.1.1 整车刚体建模第84-89页
        5.1.2 车身与车架柔性体建模第89-91页
        5.1.3 整车刚柔耦合模型建立第91页
        5.1.4 路面建模第91-93页
        5.1.5 整车刚柔耦合模型验证第93-94页
    5.2 基于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的优化分析第94-100页
        5.2.1 优化变量第95页
        5.2.2 约束条件第95-96页
        5.2.3 二次回归组合设计第96-98页
        5.2.4 目标函数第98-99页
        5.2.5 优化方法第99-100页
    5.3 优化结果第100-103页
        5.3.1 刚度优化结果第100-101页
        5.3.2 悬置系统解耦率评估第101页
        5.3.3 优化前后整车振动对比分析第101-103页
    5.4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04-106页
    6.1 全文总结第104-105页
    6.2 论文展望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2页
致谢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等价因子优化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
下一篇:基于转速波动的高压共轨柴油机各缸不均匀性修正的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