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磷脂运载体制备、鉴定和功能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8页
   ·自由基清除剂与慢性疾病预防第12-13页
   ·细胞Vc 转运体与Vc 缺乏的关系第13-14页
   ·Vc 生物可利用性改良及运载技术第14-15页
   ·酶类抗氧化剂的靶向运载及抗酶解技术第15-17页
   ·磷脂酰胆碱的生理功能和在活性分子载体中的应用第17-18页
   ·PC 的分离纯化方法第18-19页
     ·有机溶剂萃取法第18页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第18页
     ·膜分离法第18页
     ·高效液相色谱法第18页
     ·柱层析分离法第18-19页
   ·立题依据及意义第19-28页
第二章 磷脂酰胆碱HPLC 分析方法的研究第28-35页
   ·引言第28页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28-29页
     ·主要材料第28-29页
     ·主要设备第29页
   ·实验方法第29-30页
     ·醇溶磷脂制备第29页
     ·标准溶液的配制第29页
     ·HPLC 色谱条件的确定第29页
     ·标准曲线第29-30页
   ·结果与讨论第30-33页
     ·色谱条件的确定第30-32页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第32页
     ·检测精密度、回收率及检测限第32-33页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三章 利用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层析富集大豆PC 的研究第35-59页
   ·引言第35页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35-36页
     ·材料和试剂第35页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35-36页
   ·实验方法第36-39页
     ·大孔离子交换树脂的预处理第36页
     ·大孔离子交换树脂静态吸附量和吸附率的测定第36-37页
     ·吸附动力学与吸附平衡第37-38页
     ·层析条件第38-39页
     ·三氧化二铝柱层析法富集PC第39页
     ·产品的质谱分析第39页
   ·结果与讨论第39-56页
     ·大孔离子交换树脂筛选第39-41页
     ·S 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对PC 的吸附试验第41-45页
     ·S 吸附动力学及吸附速率控制步骤模型第45-50页
     ·吸附平衡第50-52页
     ·验证实验第52-53页
     ·三氧化二铝柱层析法富集PC第53-54页
     ·S 树脂和Al_2O_3柱层析洗脱PC 产品的气相色谱法分析第54-55页
     ·S 树脂和Al_2O_3柱层析洗脱PC 产品的HPLC-MS 分析第55-56页
   ·本章小结第56-59页
第四章 维生素C-磷脂复合体的制备、鉴定及功能研究第59-75页
   ·引言第59-60页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60-61页
     ·材料和试剂第60页
     ·实验仪器第60-61页
   ·实验方法第61-63页
     ·Vc-PC 制备方法第61页
     ·红外光谱分析第61页
     ·原子力显微镜第61-62页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第62页
     ·动物饲养第62页
     ·细胞实验样品制备第62页
     ·小鼠巨噬细胞的提取与培养第62页
     ·细胞上清液中NO、LDH、MDA、Vc 和iNOS 的测定第62页
     ·细胞上清液和细胞内蛋白含量的测定第62-63页
     ·数据处理第63页
   ·结果第63-70页
     ·合成条件的确定第63-65页
     ·复合物鉴定第65-67页
     ·Vc 及Vc-PC 对LPS 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NO 和iNOS 的影响第67-69页
     ·Vc 及Vc-PC 对LPS 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上清中MDA 的影响第69页
     ·Vc 及Vc-PC 对LPS 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内LDH 含量的影响第69-70页
     ·Vc 及Vc-PC 对LPS 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内Vc 含量的影响第70页
   ·讨论第70-71页
   ·本章小结第71-75页
第五章 基于大豆PC 的过氧化氢酶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鉴定第75-90页
   ·引言第75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75-76页
     ·主要材料和试剂第75-76页
     ·主要实验仪器第76页
   ·实验方法第76-78页
     ·两步乳化法W/O/W 制备CAT 固体脂质纳米粒第76-77页
     ·有机溶剂的筛选第77页
     ·处理方式和时间的选择第77页
     ·CAT 酶活测定第77页
     ·包封率的测定第77页
     ·W/O 乳状液稳定性检测第77页
     ·W/O/W 乳状液稳定性的检测第77页
     ·粒径和电位的测定第77-78页
     ·粒子的形态学观察第78页
     ·过氧化氢酶包载在SLN 中位置的测定第78页
     ·体外释放检测第78页
     ·远紫外-圆二色光谱第78页
     ·蛋白酶敏感性测定第78页
     ·数据处理第78页
   ·结果与讨论第78-88页
     ·有机溶剂及乳化方式的选择第78-80页
     ·PC:TP 对W/O 稳定性的影响第80页
     ·第一相体积比对W/O/W 稳定性的影响第80页
     ·第二相体积对W/OW 稳定性的影响第80-81页
     ·外相乳化剂及浓度对包封率的影响第81-82页
     ·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第82-83页
     ·最优条件下粒子的电位、粒径分布第83-85页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第85页
     ·过氧化氢酶包载在SLN 中的位置第85-87页
     ·释放后过氧化氢酶与原过氧化氢酶的远紫外-圆二色光谱第87-88页
     ·CAT-SLN 的抗蛋白酶性质第88页
   ·本章小结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3页
论文主要结论第93-94页
论文创新点第94-95页
致谢第95-9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第一作者论文清单及科研成果第96-97页
附录第97-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耐热β-半乳糖苷酶BgaB分子改造以及突变体性质研究
下一篇:降血压活性肽的筛选及其前体多肽的设计、克隆表达与活性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