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事故车辆变形量的提取及勘测技术研究 | 第16-28页 |
2.1 事故车辆车身变形区域扫描 | 第16-19页 |
2.1.1 激光扫描仪的勘测方法和步骤 | 第17-18页 |
2.1.2 基于手持三维扫描仪的试验车勘测实例 | 第18-19页 |
2.2 事故车辆碰撞区域建模 | 第19-21页 |
2.2.1 点云的预处理阶段 | 第20页 |
2.2.2 多边形修补阶段 | 第20-21页 |
2.3 车身变形前曲面逆向构建及关键点变形位移的提取 | 第21-26页 |
2.3.1 车身变形前的曲面逆向构建 | 第21-22页 |
2.3.2 车身变形区域变形位移的获取 | 第22-23页 |
2.3.3 变形位移获取过程中的主要步骤 | 第23页 |
2.3.4 碰撞区域变形位移的获取 | 第23-26页 |
2.4 车辆车身变形及勘测要点研究 | 第26-27页 |
2.4.1 正面碰撞 | 第26-27页 |
2.4.2 追尾碰撞 | 第27页 |
2.4.3 侧面碰撞 | 第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基于力—变形线性关系的变形能计算 | 第28-44页 |
3.1 试验车辆加载力—车身变形试验综述 | 第28-30页 |
3.1.1 车辆环境模拟实验室介绍 | 第28页 |
3.1.2 试验的目的 | 第28页 |
3.1.3 试验车辆参数与所需设备 | 第28-30页 |
3.2 试验过程中的基本操作 | 第30-33页 |
3.2.1 试验车的标记 | 第30页 |
3.2.2 作动器前端压头 | 第30-31页 |
3.2.3 车身施加载荷位置的选取 | 第31-32页 |
3.2.4 车辆的固定 | 第32-33页 |
3.2.5 试验仪器设备的基本操作 | 第33页 |
3.3 试验的原始数据 | 第33-36页 |
3.4 位移、载荷数据的处理及曲线绘制 | 第36-41页 |
3.4.1 位置Ⅰ车身变形区域 | 第36-37页 |
3.4.2 位置Ⅱ车身变形区域 | 第37-38页 |
3.4.3 位置Ⅲ车身变形区域 | 第38-39页 |
3.4.4 位置Ⅳ车身变形区域 | 第39-40页 |
3.4.5 位置Ⅴ车身变形区域 | 第40-41页 |
3.5 传统塑性变形能的计算方法 | 第41-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基于有限元的碰撞速度计算 | 第44-57页 |
4.1 基于Matlab软件的定向偏差数据的提取 | 第44-45页 |
4.2 基于有限元的塑性变形能的计算 | 第45-48页 |
4.2.1 有限元的基本处理方法 | 第45页 |
4.2.2 四面体网格的算法 | 第45-47页 |
4.2.3 基于碰撞瞬间力计算塑性变形能 | 第47-48页 |
4.3 基于Matlab软件塑性变形能计算的程序实现 | 第48-51页 |
4.3.1 单元的刚度矩阵程序代码 | 第48-50页 |
4.3.2 刚度矩阵的叠加程序代码 | 第50页 |
4.3.3 塑性变形能的计算 | 第50-51页 |
4.4 碰撞瞬间速度计算模型 | 第51-53页 |
4.4.1 碰撞中的能量转换分析 | 第51-52页 |
4.4.2 初估碰撞后分离瞬间速度 | 第52页 |
4.4.3 碰撞瞬间速度计算 | 第52-53页 |
4.5 软件实现 | 第53-54页 |
4.6 实例模拟及误差分析 | 第54-55页 |
4.6.1 事故案例介绍 | 第54页 |
4.6.2 基于PC-Crash的交通事故仿真 | 第54-55页 |
4.6.3 碰撞瞬间速度比较 | 第5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57-58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