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分类学(系统微生物学)论文--应用微生物学论文

曲酸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工艺优化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2-22页
    1.1 曲酸的理化性质第12页
    1.2 曲酸的用途及安全性第12-16页
        1.2.1 曲酸普遍应用在食品行业第13-15页
        1.2.2 曲酸用作化妆品行业的美白剂第15页
        1.2.3 曲酸应用于医药行业第15页
        1.2.4 曲酸应用于农业生产第15页
        1.2.5 曲酸的安全性第15-16页
    1.3 诱变方法概述第16-19页
        1.3.1 微波诱变育种第17页
        1.3.2 紫外诱变育种第17-18页
        1.3.3 ARTP诱变育种第18-19页
    1.4 曲酸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第19-20页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2 曲酸高产菌株的诱变育种第22-36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实验材料第22-24页
        2.2.1 菌种第22页
        2.2.2 主要仪器及试剂第22-24页
        2.2.3 培养基第24页
        2.2.4 培养方法第24页
    2.3 实验方法第24-27页
        2.3.1 曲酸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4-25页
        2.3.2 米曲霉孢子悬浮液的制备第25页
        2.3.3 诱变方法第25-26页
        2.3.4 致死率曲线绘制及最佳诱变剂量确定第26页
        2.3.5 发酵液中曲酸含量的测定第26页
        2.3.6 高产菌株的筛选第26-27页
        2.3.7 高产突变株保藏第27页
        2.3.8 高产突变株传代稳定性试验第27页
        2.3.9 高产突变株显微形态观察第27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27-34页
        2.4.1 曲酸标准曲线第27页
        2.4.2 微波诱变选育结果第27-29页
        2.4.3 紫外诱变选育结果第29-30页
        2.4.4 ARTP诱变选育结果第30-32页
        2.4.5 高产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实验结果第32页
        2.4.6 突变株HAP2的生长曲线第32-33页
        2.4.7 米曲霉HAP2的显微形态观察结果第33-34页
    2.5 小结第34-36页
3 突变株HAP2发酵工艺优化第36-58页
    3.1 引言第36页
    3.2 实验材料第36-37页
        3.2.1 供试菌株第36页
        3.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第36页
        3.2.3 优化前培养基第36页
        3.2.4 培养方法第36-37页
    3.3 分析方法第37-38页
        3.3.1 还原糖的测定第37-38页
        3.3.2 发酵液中曲酸含量的测定第38页
    3.4 实验方法第38-40页
        3.4.1 单因素实验第38-40页
        3.4.2 正交试验优化菌株HAP2发酵条件第40页
        3.4.3 响应面法试验设计第40页
    3.5 结果与分析第40-54页
        3.5.1 葡萄糖标准曲线第40-41页
        3.5.2 发酵培养条件实验结果第41-45页
        3.5.3 正交试验优化HAP2培养条件第45页
        3.5.4 有机溶剂的添加对产酸量的影响第45-47页
        3.5.5 发酵培养基单因素优化实验第47-53页
        3.5.6 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培养基第53-54页
    3.6 小结第54-58页
4 曲酸提取工艺的初步研究第58-66页
    4.1 引言第58页
    4.2 实验材料第58-59页
    4.3 分析方法第59-60页
        4.3.1 曲酸含量的测定第59页
        4.3.2 曲酸损失率的计算第59页
        4.3.3 脱色率的计算第59页
        4.3.4 曲酸结晶制备第59-60页
    4.4 脱色工艺第60页
        4.4.1 活性炭脱色正交试验第60页
        4.4.2 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杂质第60页
    4.5 结果与分析第60-65页
        4.5.1 活性炭脱色结果第60-61页
        4.5.2 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杂质结果第61页
        4.5.3 重结晶实验结果第61页
        4.5.4 精制曲酸结晶质量分析第61-65页
    4.6 小结第65-66页
5 结论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4页
致谢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tNOA1调节铜诱导拟南芥侧根发育的机制分析
下一篇:高粱ERECTA家族基因的克隆及其干旱胁迫相对表达水平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