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绿化规划论文--绿化系统规划论文--城乡各类型绿化地规划论文

城市建成区微绿地系统构建初探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17页
    1.1 选题背景第9-11页
        1.1.1 时代政策背景第9-10页
        1.1.2 经济技术背景第10页
        1.1.3 社会发展背景第10-11页
    1.2 选题依据第11-12页
        1.2.1 理论依据第11-12页
        1.2.2 现实依据第12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3页
        1.3.1 研究目的第12-13页
        1.3.2 研究意义第13页
    1.4 研究内容第13页
    1.5 研究困难第13-14页
        1.5.1 客观困难第13-14页
        1.5.2 主观困难第14页
    1.6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7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第15-16页
        1.7.1 研究成果第15页
        1.7.2 创新点第15-16页
    1.8 技术路线第16-17页
2、综述部分第17-24页
    2.1 国内有关城市开放空间评价方法的研究第17页
    2.2 国外有关城市开放空间评价方法的研究第17-18页
    2.3 国内有关微绿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研究第18-20页
        2.3.1 国内有关微绿地的理论研究第18-20页
        2.3.2 国内有关微绿地的实践成果第20页
    2.4 国外有关微绿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研究第20-23页
        2.4.1 国外有关微绿地的理论研究第20-21页
        2.4.2 国外有关微绿地的实践成果第21-23页
    2.5 总结第23-24页
3、城市建成区微绿地系统构建的理论探索第24-38页
    3.1 城市建成区概念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第24页
        3.1.1 城市建成区概念第24页
        3.1.2 我国城市建成区存在的问题第24页
    3.2 微绿地系统概念引入及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第24-25页
        3.2.1 必要性研究第24-25页
        3.2.2 可行性研究第25页
    3.3 对微绿地系统构建基本要素——城市低效开放空间的研究第25-30页
        3.3.1 城市与城市空间第25-26页
        3.3.2 城市低效用地及低效开放空间的概念探讨第26页
        3.3.3 城市低效开放空间形成原因第26-27页
        3.3.4 城市低效开放空间的来源及现状特征第27-29页
        3.3.5 城市低效开放空间的特征第29-30页
        3.3.6 城市开放空间低效性评价第30页
    3.4 微绿地内涵的界定(探讨)第30-32页
        3.4.1 微绿地研究要素探讨第30-31页
        3.4.2 “微”的内涵探讨第31页
        3.4.3 微绿地的“绿地”内涵探讨第31-32页
        3.4.4 微绿地概念探讨第32页
    3.5 微绿地系统内涵的界定(探讨)第32-38页
        3.5.1 微绿地系统内涵的探讨第32-33页
        3.5.2 探讨微绿地系统的功能第33-35页
        3.5.3 探讨微绿地系统的研究价值第35-36页
        3.5.4 探讨微绿地系统的空间层次第36-38页
4、城市建成区微绿地系统构建的实践探索——以海甸岛为例第38-68页
    4.1 现状调研第38-48页
        4.1.1 调研前的概念认知第38-39页
        4.1.2 调研目的第39页
        4.1.3 调研样本的选择第39-40页
        4.1.4 调研方法的探索第40-41页
        4.1.5 调研数据的处理第41-45页
        4.1.6 调研成果第45-47页
        4.1.7 结论第47-48页
    4.2 从空间活力的角度对样本进行量化评价研究第48-59页
        4.2.1 空间活力第48-49页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9-52页
        4.2.3 评价数据的获取第52页
        4.2.4 评价数据的分析第52-53页
        4.2.5 城市街道开放空间活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53-58页
        4.2.6 结论第58-59页
    4.3 以海甸三西路低效开放空间评价为例提出微绿地系统构建建议第59-68页
        4.3.1 海甸三西路概况第59页
        4.3.2 海甸三西路低效开放空间的评价第59-63页
        4.3.3 以海甸三西路低效开放空间为要素的微绿地系统构建建议第63-68页
5、总结与思考第68-70页
    5.1 总结第68页
    5.2 研究的不足第68页
    5.3 研究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附录第73-7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5页
基金项目第75-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智能家居行业混流装配线平衡与排序方法研究
下一篇:土质心墙孔隙水压力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