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1.1.1 时代政策背景 | 第9-10页 |
1.1.2 经济技术背景 | 第10页 |
1.1.3 社会发展背景 | 第10-11页 |
1.2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2.1 理论依据 | 第11-12页 |
1.2.2 现实依据 | 第12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5 研究困难 | 第13-14页 |
1.5.1 客观困难 | 第13-14页 |
1.5.2 主观困难 | 第14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7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1.7.1 研究成果 | 第15页 |
1.7.2 创新点 | 第15-16页 |
1.8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综述部分 | 第17-24页 |
2.1 国内有关城市开放空间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17页 |
2.2 国外有关城市开放空间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17-18页 |
2.3 国内有关微绿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研究 | 第18-20页 |
2.3.1 国内有关微绿地的理论研究 | 第18-20页 |
2.3.2 国内有关微绿地的实践成果 | 第20页 |
2.4 国外有关微绿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研究 | 第20-23页 |
2.4.1 国外有关微绿地的理论研究 | 第20-21页 |
2.4.2 国外有关微绿地的实践成果 | 第21-23页 |
2.5 总结 | 第23-24页 |
3、城市建成区微绿地系统构建的理论探索 | 第24-38页 |
3.1 城市建成区概念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 第24页 |
3.1.1 城市建成区概念 | 第24页 |
3.1.2 我国城市建成区存在的问题 | 第24页 |
3.2 微绿地系统概念引入及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24-25页 |
3.2.1 必要性研究 | 第24-25页 |
3.2.2 可行性研究 | 第25页 |
3.3 对微绿地系统构建基本要素——城市低效开放空间的研究 | 第25-30页 |
3.3.1 城市与城市空间 | 第25-26页 |
3.3.2 城市低效用地及低效开放空间的概念探讨 | 第26页 |
3.3.3 城市低效开放空间形成原因 | 第26-27页 |
3.3.4 城市低效开放空间的来源及现状特征 | 第27-29页 |
3.3.5 城市低效开放空间的特征 | 第29-30页 |
3.3.6 城市开放空间低效性评价 | 第30页 |
3.4 微绿地内涵的界定(探讨) | 第30-32页 |
3.4.1 微绿地研究要素探讨 | 第30-31页 |
3.4.2 “微”的内涵探讨 | 第31页 |
3.4.3 微绿地的“绿地”内涵探讨 | 第31-32页 |
3.4.4 微绿地概念探讨 | 第32页 |
3.5 微绿地系统内涵的界定(探讨) | 第32-38页 |
3.5.1 微绿地系统内涵的探讨 | 第32-33页 |
3.5.2 探讨微绿地系统的功能 | 第33-35页 |
3.5.3 探讨微绿地系统的研究价值 | 第35-36页 |
3.5.4 探讨微绿地系统的空间层次 | 第36-38页 |
4、城市建成区微绿地系统构建的实践探索——以海甸岛为例 | 第38-68页 |
4.1 现状调研 | 第38-48页 |
4.1.1 调研前的概念认知 | 第38-39页 |
4.1.2 调研目的 | 第39页 |
4.1.3 调研样本的选择 | 第39-40页 |
4.1.4 调研方法的探索 | 第40-41页 |
4.1.5 调研数据的处理 | 第41-45页 |
4.1.6 调研成果 | 第45-47页 |
4.1.7 结论 | 第47-48页 |
4.2 从空间活力的角度对样本进行量化评价研究 | 第48-59页 |
4.2.1 空间活力 | 第48-49页 |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9-52页 |
4.2.3 评价数据的获取 | 第52页 |
4.2.4 评价数据的分析 | 第52-53页 |
4.2.5 城市街道开放空间活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3-58页 |
4.2.6 结论 | 第58-59页 |
4.3 以海甸三西路低效开放空间评价为例提出微绿地系统构建建议 | 第59-68页 |
4.3.1 海甸三西路概况 | 第59页 |
4.3.2 海甸三西路低效开放空间的评价 | 第59-63页 |
4.3.3 以海甸三西路低效开放空间为要素的微绿地系统构建建议 | 第63-68页 |
5、总结与思考 | 第68-70页 |
5.1 总结 | 第68页 |
5.2 研究的不足 | 第68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 | 第73-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页 |
基金项目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