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再生沥青混合料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再生沥青胶浆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分子模拟手段的应用现状 | 第16-17页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18页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第2章 材料选择与研究分析方案 | 第20-26页 |
2.1 材料制备与模具制作 | 第20-21页 |
2.1.1 试件模具制作 | 第20页 |
2.1.2 老化沥青的制备 | 第20-21页 |
2.2 研究方案 | 第21-25页 |
2.2.1 新-旧沥青扩散情况分析 | 第21-22页 |
2.2.2 扩散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23页 |
2.2.3 新-旧沥青混合体系扩散行为宏观研究 | 第23-24页 |
2.2.4 新-旧沥青混合体系扩散行为微观研究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新-旧沥青混合体系宏观扩散规律研究 | 第26-47页 |
3.1 新-旧沥青混合体系宏观扩散规律实验方法研究 | 第26-32页 |
3.1.1 复合理论 | 第26-28页 |
3.1.2 实验方法及稳定性研究 | 第28-32页 |
3.2 新-旧沥青混合体系扩散规律影响因素研究 | 第32-38页 |
3.2.1 实验结果 | 第32-34页 |
3.2.2 温度对扩散程度的影响规律研究 | 第34-35页 |
3.2.3 时间对扩散程度的影响规律研究 | 第35页 |
3.2.4 沥青品种对扩散程度的影响规律研究 | 第35-37页 |
3.2.5 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37-38页 |
3.3 新-旧沥青体系扩散模型研究 | 第38-45页 |
3.3.1 扩散理论分析 | 第39-40页 |
3.3.2 基于菲克定律的新-旧沥青体系扩散系数分析 | 第40-41页 |
3.3.3 不同工况下新-旧沥青混合体系扩散系数研究 | 第41-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新-旧沥青体系扩散规律微观影响机制研究 | 第47-57页 |
4.1 沥青组分对扩散规律的影响 | 第47-52页 |
4.1.1 经典氧化铝色谱柱法(SARA法) | 第48-49页 |
4.1.2 棒状薄层色谱-氢火焰离子(TLC-FID)实验法 | 第49页 |
4.1.3 TLC结果及校正 | 第49-51页 |
4.1.4 基质沥青四组分分析 | 第51-52页 |
4.2 沥青分子结构对扩散规律的影响 | 第52-54页 |
4.2.1 分子结构测试方法简介 | 第52页 |
4.2.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52-54页 |
4.3 分子尺寸对扩散规律的影响 | 第54-56页 |
4.3.1 分子尺寸测试方法简介 | 第54-55页 |
4.3.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新-旧沥青混合体系扩散行为研究 | 第57-78页 |
5.1 分子模拟技术 | 第57页 |
5.2 沥青分子模型的建立 | 第57-62页 |
5.2.1 沥青分子模型选取 | 第57-60页 |
5.2.2 各组分分子个数确定 | 第60-62页 |
5.3 沥青及新-旧沥青混合体系模型建立 | 第62-67页 |
5.3.1 沥青分子模型优化 | 第62-63页 |
5.3.2 沥青模型建立与验证 | 第63-65页 |
5.3.3 新-旧沥青扩散体系模型建立 | 第65-67页 |
5.4 新-旧沥青体系扩散过程分析 | 第67-73页 |
5.4.1 均方位移 | 第67页 |
5.4.2 扩散过程分析 | 第67-69页 |
5.4.3 系综比较 | 第69-71页 |
5.4.4 模拟总时间影响分析 | 第71-73页 |
5.5 新-旧沥青体系扩散影响因素分析 | 第73-77页 |
5.5.1 不同沥青层扩散系数分析 | 第73-74页 |
5.5.2 温度对扩散结果影响分析 | 第74-75页 |
5.5.3 四组分对扩散结果影响分析 | 第75-7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一、结论 | 第78-79页 |
二、本文创新点 | 第79页 |
三、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