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9-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1 高等植物胁迫诱导型启动子的类型 | 第11-14页 |
1.2 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 | 第14-18页 |
1.2.1 顺式作用元件 | 第14-15页 |
1.2.2 反式作用因子 | 第15-18页 |
1.3 高等植物胁迫诱导型启动子的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生物信息学分析与预测 | 第18页 |
1.3.2 缺失突变和点突变分析 | 第18-19页 |
1.3.3 瞬时转化分析 | 第19页 |
1.3.4 凝胶阻滞技术和DNase I足迹分析法 | 第19页 |
1.3.5 酵母单杂交技术 | 第19-20页 |
1.4 高等植物胁迫诱导型启动子的研究新进展 | 第20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3页 |
第2章 系列D-7启动子连接eGFP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瞬时表达分析 | 第23-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6页 |
2.1.1 植物材料、载体及菌株 | 第23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3-25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1页 |
2.2.1 引物设计 | 第26页 |
2.2.2 目的片段的回收及纯化 | 第26-27页 |
2.2.3 大肠杆菌(E.coli)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7页 |
2.2.4 质粒DNA提取 | 第27页 |
2.2.5 目的片段与pEASYTM-Blunt Zero载体的连接、转化及验证 | 第27-29页 |
2.2.6 目的片段与pART27的连接与转化 | 第29-30页 |
2.2.7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 第30页 |
2.2.8 农杆菌侵染液的准备 | 第30-31页 |
2.2.9 子叶注射及共培养 | 第31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7页 |
2.3.1 系列D-7启动子连接eGFP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31-33页 |
2.3.2 系列D-7启动子转化农杆菌 | 第33-34页 |
2.3.3 瞬时表达系统最佳共培养天数的确定 | 第34-35页 |
2.3.4 瞬时表达系统检测系列D-7启动子活性 | 第35-37页 |
第3章 转D-7系列启动子拟南芥的获得及活性分析 | 第37-51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37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7-42页 |
3.2.1 浸花法转化拟南芥 | 第37-38页 |
3.2.2 拟南芥T_0代种子的筛选 | 第38页 |
3.2.3 拟南芥组织DNA的提取 | 第38-39页 |
3.2.4 转基因拟南芥RNA提取 | 第39页 |
3.2.5 RNA的纯化及验证 | 第39-40页 |
3.2.6 cDNA合成 | 第40-41页 |
3.2.7 转基因拟南芥的绿色荧光观察 | 第41页 |
3.2.8 转基因拟南芥eGFP的表达检测 | 第41-42页 |
3.2.9 转基因拟南芥的干旱处理 | 第42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42-51页 |
3.3.1 转系列D-7启动子拟南芥的获得 | 第42-43页 |
3.3.2 转基因拟南芥纯系筛选及分子鉴定 | 第43-44页 |
3.3.3 转基因拟南芥各组织部位的荧光观察 | 第44-46页 |
3.3.4 转基因拟南芥的干旱诱导性分析 | 第46-51页 |
第4章 讨论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