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核混合可重构计算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多核计算和可重构计算 | 第15-17页 |
1.2.1 多核计算 | 第15-16页 |
1.2.2 可重构计算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4 课题来源 | 第18页 |
1.5 文章结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可重构计算与多核系统研究 | 第19-24页 |
2.1 可重构计算 | 第19-20页 |
2.2 可重构计算系统的分类 | 第20-22页 |
2.2.1 系统耦合度 | 第20-21页 |
2.2.2 重构单元粒度 | 第21-22页 |
2.2.3 系统重构方式 | 第22页 |
2.3 多核可重构计算系统的设计方向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多核混合可重构计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24-34页 |
3.1 可重构系统设计流程 | 第24-25页 |
3.2 EDA工具的系统设计 | 第25-27页 |
3.2.1 系统硬件架构的构建流程 | 第25-26页 |
3.2.2 系统软件平台的设计 | 第26-27页 |
3.3 系统的总体架构 | 第27-33页 |
3.3.1 控制处理器 | 第28-29页 |
3.3.2 片上网络 | 第29-31页 |
3.3.3 FSL总线互联网络 | 第31-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可重构计算核的设计与优化 | 第34-51页 |
4.1 流水线的设计与优化 | 第35-39页 |
4.1.1 流水线的设计 | 第35-38页 |
4.1.2 流水线的优化 | 第38-39页 |
4.2 可重构计算阵列 | 第39-47页 |
4.2.1 可重构计算阵列结构设计 | 第39-41页 |
4.2.2 可重构计算阵列计算单元设计 | 第41-43页 |
4.2.3 配置字缓冲和数据缓冲的设计 | 第43页 |
4.2.4 配置字和配置指令的设计 | 第43-45页 |
4.2.5 可重构计算阵列的优化 | 第45-47页 |
4.3 片上网络接口 | 第47页 |
4.4 本地缓冲 | 第47-48页 |
4.5 本地控制器 | 第48-50页 |
4.5.1 本地控制器工作原理 | 第48-49页 |
4.5.2 本地控制器的优化 | 第49-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应用算法的映射与系统优化前后性能分析 | 第51-64页 |
5.1 实验目的 | 第51页 |
5.2 大维浮点矩阵乘法 | 第51-54页 |
5.2.1 大维数浮点矩阵乘法的映射 | 第52-53页 |
5.2.2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 第53-54页 |
5.3 大维矩阵求逆 | 第54-59页 |
5.3.1 大维矩阵求逆的算法实现 | 第54-56页 |
5.3.2 大维矩阵求逆的映射 | 第56-57页 |
5.3.3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 第57-59页 |
5.4 实对称矩阵特征分解 | 第59-61页 |
5.4.1 实对称矩阵特征分解的算法实现 | 第59-60页 |
5.4.2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 第60-61页 |
5.5 运动评估算法 | 第61-6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总结 | 第64页 |
6.2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闻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