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延安市吴起县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 | 第15-22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5-16页 |
2.2 气象与水文 | 第16页 |
2.3 地形地貌 | 第16-17页 |
2.4 地层岩性 | 第17-19页 |
2.5 地质构造 | 第19-20页 |
2.6 水文地质 | 第20页 |
2.7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0-21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 第22-32页 |
3.1 地质灾害类型 | 第22-23页 |
3.1.1 滑坡 | 第22页 |
3.1.2 崩塌 | 第22-23页 |
3.1.3 泥石流 | 第23页 |
3.2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 第23-31页 |
3.2.1 滑坡发育特征 | 第23-27页 |
3.2.2 崩塌发育特征 | 第27-30页 |
3.2.3 泥石流发育特征 | 第30-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第32-46页 |
4.1 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2-34页 |
4.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32页 |
4.1.2 评价因子选取结果 | 第32-34页 |
4.2 评价单元的划分 | 第34-35页 |
4.3 基于GIS危险性评价指标量化 | 第35-41页 |
4.4 吴起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第41-44页 |
4.4.1 评价方法 | 第41-43页 |
4.4.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43页 |
4.4.3 评价模型的选择 | 第43-44页 |
4.5 基于GIS危险性分区 | 第44-4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5 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 第46-60页 |
5.1 易损性评价单元 | 第46页 |
5.2 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46-49页 |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46-47页 |
5.2.2 评价因子的选取 | 第47-49页 |
5.3 评价方法 | 第49-50页 |
5.4 评价模型的计算 | 第50-58页 |
5.4.1 易损性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 第50页 |
5.4.2 易损性评价计算 | 第50-58页 |
5.5 基于GIS易损性分区 | 第58-5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6 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 | 第60-65页 |
6.1 地质灾害风险组成 | 第60页 |
6.2 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结果及分区评价 | 第60-62页 |
6.2.1 评价方法 | 第60-61页 |
6.2.2 风险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6.3 吴起县防治分区建议 | 第62-64页 |
6.3.1 防治原则 | 第62-63页 |
6.3.2 防治目标 | 第63页 |
6.3.3 防治建议 | 第63-6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7.1 结论 | 第65-66页 |
7.2 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