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9-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研究目的 | 第9页 |
2.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文献回顾 | 第10-15页 |
1.国外研究 | 第10-11页 |
2.国内研究 | 第11-14页 |
3.研究评价 | 第14-15页 |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页 |
1.流动儿童 | 第15页 |
2.应急自救保护能力 | 第15页 |
3.小组工作 | 第15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16页 |
2.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 第16页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6-19页 |
1.研究方法 | 第17页 |
2.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三、流动儿童应急自救保护能力现状分析 | 第19-23页 |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 第19页 |
(二)H小学流动儿童的安全现状 | 第19-20页 |
1.从流动儿童自身表现分析 | 第19页 |
2.从学校周边环境分析 | 第19-20页 |
3.从流动儿童父母和社区分析 | 第20页 |
4.从社会状况分析 | 第20页 |
(三)H小学流动儿童面临的主要危害类型 | 第20-21页 |
1.校园欺凌 | 第21页 |
2.家庭暴力 | 第21页 |
3.交通事故 | 第21页 |
4.自然灾害类 | 第21页 |
(四)导致未成年人应急自救保护能力低下的原因 | 第21-23页 |
四、小组工作运用于流动儿童应急自救保护能力培养的服务过程 | 第23-34页 |
(一)小组工作介入方案的提出 | 第23页 |
(二)小组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23-34页 |
1.小组基本信息 | 第23页 |
2.小组目标及工作理念 | 第23-24页 |
3.小组工作的筹备阶段 | 第24-25页 |
4.小组活动实施过程及分析 | 第25-30页 |
5.小组工作的评估与反思 | 第30-34页 |
五、结论、反思与建议 | 第34-38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34页 |
(二)研究中的不足 | 第34-35页 |
1.社会工作者自身实务经验不足,专业性不强 | 第34-35页 |
2.笔者掌握的资源有限 | 第35页 |
(三)推动流动儿童应急自救保护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 第35-38页 |
1.构建系统化工作机制,争取社会、学校、家庭、社区多方合力 | 第35-36页 |
2.加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建设 | 第36-37页 |
3.流动儿童需加强自身建设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附录一:流动儿童应急自救意识调查问卷 | 第40-43页 |
附录二:小组工作计划书 | 第43-46页 |
附录三:应急自救保护常识 | 第46-48页 |
附录四:访谈纲要 | 第48-50页 |
附录五:小组活动组员评估表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