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战争与神圣罗马帝国政治研究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2-25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2-13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3-19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三、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及本文框架 | 第19-25页 |
第一章: 三十年战争与帝国军事领域的变革 | 第25-45页 |
一、后勤补给领域的变革 | 第25-37页 |
(一) 变革的原因:军队规模的扩大 | 第26-30页 |
(二) 变革的动力:军事承包人制度的发展 | 第30-32页 |
(三) 变革的趋势:从劫掠到税收体系建立 | 第32-37页 |
二、军队兵种构成的变革 | 第37-45页 |
(一) 步兵:火枪兵逐渐超过长矛兵 | 第37-39页 |
(二) 炮兵:开始成为战场主力 | 第39-41页 |
(三) 骑兵:龙骑兵开始成规模出现 | 第41-45页 |
第二章: 三十年战争与帝国绝对主义王权的发展 | 第45-61页 |
一、封建制度进一步瓦解 | 第45-51页 |
(一) 军费大规模增加对封建制度的冲击 | 第45-49页 |
(二) 战争对封建制度的冲击 | 第49-51页 |
二、绝对主义王权的发展 | 第51-61页 |
(一) 教权的衰落 | 第52-54页 |
(二) 王权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 | 第54-61页 |
第三章: 三十年战争与国际势力介入帝国政治 | 第61-71页 |
一、内战阶段:各国以经济资助为主要干涉方式 | 第61-64页 |
二、丹麦阶段:冲突逐渐开始国际化 | 第64-65页 |
三、瑞典阶段:外国势力进一步介入帝国政治 | 第65-68页 |
四、法国阶段:帝国彻底沦为外国势力博弈的战场 | 第68-71页 |
第四章: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帝国政治的影响 | 第71-77页 |
一、帝国境内邦国主权的明确化 | 第71-75页 |
二、帝国对欧洲局势的影响力上升 | 第75-77页 |
结语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