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通史论文--文化史论文

冯天瑜与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当代开展--以《中国文化生成史》为中心的探讨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绪论第12-25页
    一、选题缘起第12-14页
    二、研究现状第14-23页
    三、研究方案第23-25页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文化史的书写与冯天瑜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展开第25-41页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文化史书写的兴起与转折第25-31页
        一、清季中国文化史的发蒙第25-26页
        二、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史的书写第26-28页
        三、抗战救亡下的中国文化史研究第28-30页
        四、现代以来的文化史写作的中断与复兴第30-31页
    第二节 冯天瑜与中国文化史的结缘第31-36页
        一、家学渊源与早年求学第31-33页
        二、庭训与投身史学第33-34页
        三、专攻文化史第34-36页
    第三节 冯天瑜与中国文化史书写进程第36-41页
        一、80年代之整体性研究第36-37页
        二、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专题性研究第37-39页
        三、最新的总结性书写第39-41页
第二章 《中国文化生成史》书写第41-57页
    第一节 文化观念与文化自觉第41-44页
        一、“文化生成”与“文化生成史”第41-43页
        二、文化生成与文化自觉第43-44页
    第二节 文化生成原理的解析第44-53页
        一、地理环境第44-46页
        二、经济土壤第46-49页
        三、社会结构—宗法传统第49-51页
        四、政治制度—皇权文化第51-53页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文化特质和历史进程第53-57页
        一、中国文化特质第53-55页
        二、中国文化史分期第55-57页
第三章 《中国文化生成史》要义—与冯天瑜其他文化史论著的关联第57-72页
    第一节 文化自觉与文化转型第57-61页
        一、“文化觉醒”第57-59页
        二、文化自觉走向第59-61页
    第二节 中国文化生成机制第61-64页
        一、文化机制三层次的提出第61-63页
        二、文化机制四层次的确立第63-64页
    第三节 中国文化特质问题第64-67页
        一、中国文化的诞生之际第64-66页
        二、中国文化的特质形成第66-67页
    第四节 中国文化史分期问题第67-72页
        一、“周制”与“秦制”第68-70页
        二、“封建考论”第70-72页
第四章 从《中国文化生成史》看冯天瑜中国文化史研究特色第72-83页
    第一节 与前人比较—以柳诒徵、陈登原同名著作《中国文化史》为例第72-75页
        一、书写义例的比较第72-73页
        二、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第73-75页
    第二节 与同代人比较—以阴法鲁主编著作《中国古代文化史》为例第75-78页
        一、跨学科综合研究第75-76页
        二、文化理论创新第76-78页
    第三节 与海外学者比较—以韦政通著作《中国文化概论》为例第78-81页
        一、文化特质问题第78-79页
        二、文化走向问题第79-81页
    第四节 冯天瑜与“义理·考据·词章”第81-83页
第五章 结语第83-87页
参考文献第87-111页
致谢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十年战争与神圣罗马帝国政治研究
下一篇:首都国货陈列馆研究(1928-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