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导论 | 第8-17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目的 | 第8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5页 |
一、关于知青精神的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一)国外研究述评 | 第9-10页 |
(二)国内研究述评 | 第10-12页 |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 | 第12-14页 |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5页 |
(一)本研究的学术意义 | 第15页 |
(二)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5页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三、研究的创新点与重点难点 | 第15-16页 |
四、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知青精神的诞生:从苦难中孕育出的硕果 | 第17-23页 |
第一节 知青精神诞生的历史背景 | 第17-19页 |
一、知青的概念与其特别的意义 | 第17-18页 |
(一)浓厚的历史印记 | 第17-18页 |
(二)被打断的个人生活 | 第18页 |
(三)断层中的精神寻找 | 第18页 |
二、知青上山下乡的基本情况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知青精神反射出的社会现实 | 第19-23页 |
一、知青精神诞生于“迷茫”之始 | 第19-20页 |
二、知青精神挣扎于“断层”之间 | 第20-21页 |
三、知青精神凝聚于“觉醒”之后 | 第21-23页 |
(一)知青的自我磨炼 | 第22页 |
(二)组织的凝聚作用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知青精神的凝聚: 迷茫青年的自我救赎 | 第23-28页 |
第一节 知青精神的核心要义 | 第23-27页 |
一、吃苦耐劳的抗逆精神 | 第23-25页 |
(一)在逆境中重构新的生活环境 | 第24页 |
(二)在逆境中树立社会使命感 | 第24页 |
(三)在逆境中寻找群体意义 | 第24-25页 |
二、紧密联系群众的团结精神 | 第25-26页 |
(一)学会以群众为师 | 第25页 |
(二)学会了解群众意愿 | 第25页 |
(三)学会集中群众智慧 | 第25-26页 |
三、辩证批判的崇学精神 | 第26-27页 |
(一)政治性的集体学习 | 第26页 |
(二)相对自由的读书交流 | 第26页 |
(三)生活智慧的经验学习 | 第26-27页 |
第二节 知青精神的历史延续性 | 第27-28页 |
一、知青精神研究的复兴 | 第27页 |
二、知青精神蕴含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知青精神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 第28-38页 |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知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比较 | 第28-31页 |
一、面临类似的高速变革的社会环境 | 第28-29页 |
(一)相反的社会空间环境:社会空间的割裂与社会空间的融合 | 第28-29页 |
(二)类似的集体主义狂欢:现实表达与虚拟表达 | 第29页 |
二、面临类似的日益复杂的文化环境 | 第29-31页 |
(一)青年文化特殊话术的形成 | 第29-30页 |
(二)青年文化与商业文化的紧密结合 | 第30页 |
(三)文化环境的变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 第30-31页 |
三、面临类似的飞速变化的技术环境 | 第31页 |
(一)社交团体的迅速构建 | 第31页 |
(二)传播平台的多样化 | 第31页 |
第二节 知青精神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方法的影响 | 第31-38页 |
一、要积极应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从逆境中寻找突破 | 第32-34页 |
(一)确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思维模式 | 第32-33页 |
(二)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 | 第33页 |
(三)创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着力点 | 第33-34页 |
二、要联系实际,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 第34-36页 |
(一)要扩大关注领域 | 第34-35页 |
(二)要强化问题意识 | 第35页 |
(三)要坚定中国立场 | 第35-36页 |
三、要加强学习,优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第36-38页 |
(一)创新理论教育 | 第36页 |
(二)增强实践锻炼 | 第36-37页 |
(三)搭建信息平台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